每每和人聊起读书,大家总以为我从小就是个书虫,一天到晚窝在角落里埋头苦读图书馆借来的书。但说实话,我小时候并不是这样的。我更愿意把自己爱上阅读比作“第二次觉醒”,这个转变发生在我 18 岁信主后不久。那时,我忽然意识到阅读对基督徒灵命成长十分重要。如今多年过去,我依然热爱读书,也常常向人推荐读书的益处。不过回看过去,在阅读方面我也走过不少弯路。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我在阅读中犯过的 10 个错误,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刚开始爱上阅读时,我犯了一个常见错误:求数量不求质量。那些年教会的青少年牧师推荐的书都不错,问题在于我读得太快太泛,每本书都只是浅尝辄止。我说这话可能让人不以为然,但阅读的关键不在于读了多少本,而在于读透了多少。这里的读透不仅指要有判断力,更在于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一点我们稍后会详细探讨。我的旧贴上提过这点,正如柏拉图所言:“精读一本好书,胜过浏览百本。”
这个错误看似与前一个矛盾。刚开始阅读时,我固执地认为必须一次只读一本书,后来才发现同时读几本书反而更好。
现在我的床头柜上放了一堆书。部分原因是为了让妻子抓狂(笑),再就是纸质书本身就很养眼,不管摆放多乱,看上去总是赏心悦目。但是,真正的原因是我意识到一次只读一本书是错的。就我个人来说,清晨思维最活跃时,我会读需要深度思考的著作;夜晚则偏爱轻松的小说;零碎时间就翻阅随笔这类可以随时放下的短篇。更重要的是,我会根据心情选书。如果床头只有一本书,要么硬着头皮读(即便兴致索然),要么干脆放弃阅读去刷手机。
这个错误与前文提到的“一次只读一本书”有关。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系统化阅读,会产生知识积累的复利效应。以我最近的经历为例:为准备关于尼采的讲座,我集中阅读了他的原著、研究专著和传记。这种主题聚焦的阅读方式让我的理解层层深入。不论你对什么领域感兴趣,这种多角度出击的阅读方式都让我受益良多,你甚至可以搭配相关YouTube 或者播客节目,形成立体学习。
回顾这些年的阅读轨迹,很多书之所以印象模糊,正是因为缺乏这种系统性。虽然广泛涉猎很重要(后面会谈到),但深度钻研同样不可或缺。比如研究奥古斯丁神学,除了必读的《忏悔录》和《上帝之城》,如果能辅以导论书籍和背景传记,理解就会丰满得多。
有些书我不该硬着头皮看完,这是真的。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继续读下去确实需要经验,特别是小说,总让人期待“下一章会好起来”。偶尔确有惊喜,但多数时候只是白白地浪费了时间。面对平庸之作,我们其实不需要硬着头皮读完。
当然,这里需要把握分寸。并不是所有难读的书都该放弃,有些经典确实需要咬牙攻克,因为你知道从长远来看,这本书会让你大有收获。但你要注意,不要让阅读变成苦修。当读书沦为任务,特别是在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更容易与阅读渐行渐远。
还要补充一点:有些书本身很好,只是阅读时机未到。暂时读不下去的话,不妨放在一边。来日方长。
有许多久经考验的书。那些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和畅销榜单,并不意味着那些书就是好书。有的只是包装精美却内容空洞,有的则是一时风潮转瞬即逝。智慧让你优先考虑那些穿越数个世纪依然熠熠生辉的经典,暂且将那些新鲜出炉的书搁置一旁。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可不是误打误撞成了经典,过去五百年来,这本巨著不断滋养着无数基督徒的属灵生命。你如果要在书架上添上一本系统神学的书,这是首选。
在这个痴迷于最新、最炫、最潮流和BookTok(荐书短视频)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不是说你只该读 21 世纪前出版的书籍,我只是想纠正那种“在此之前无书可读”的误解。我常说,这辈子能读到最好的书,其实早就出版了。去旧书摊上淘书吧,别被“最新出版”这个词忽悠了。
这是第一个错误的延伸:既然阅读和数量无关,那有些好书你完全可以一读再读。事实上,这些书你只读一次是读不透的。C. S. 路易斯就说过:“一个从来没有把一本书读上几遍的人,大概也算不上是真正的读书人。”他还补充说:“我们第一次读一个故事时,并不能真正完全领会其中的乐趣。”换句话说,只读一遍,你的收获并不多。某种程度上来说,反复读一本书,你的收获是指数级增长的。这是我亲身的体会。
我刚信主那几年,有人送了我卡森(D. A. Carson)的《保罗的祷告》(Call to Spiritual Reformation,现在叫 Praying With Paul)。当时读了确实有帮助,但去年我又重读了一遍(其实已经是第三、第四次了),收获比当初还要多。那些模糊的记忆被重新唤起,许多新的亮光也浮现出来。现在的我年纪更大,也(希望)更成熟了一点,所以带着更多的生命经验再次阅读,会有完全不同的体会。请养成一个习惯:回头去读那些曾深深影响过你的书。
刚信主不久,我对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改头换面的认识,于是我开始疯狂补充空空如也的书架,那时加的几乎都是圣经注释、大众类的神学书籍。这些当然很重要,但好多年后我才开始接触别的类型:历史、哲学、社会评论,甚至小说。我不是要推翻之前讲的“要深入”“要重读”的建议,这些仍然很重要。但与此同时,我们对阅读也该有“饮食均衡”的态度,不能“挑食”。
刚开始时,跟着兴趣读书当然没问题。现在的我会更喜欢读小说,而不是历史或神学书。所以我必须刻意让自己走出舒适圈,保证自己有广泛的阅读。不要到了年底,回头一看,发现自己这一年虽然读了几千页书,但清一色全是奇幻小说——或者清一色是哲学书,那也不行。阅读其实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学习与思考方式,别把自己困在一条道上。
我们很多人一看到大部头书籍就打退堂鼓,主要是因为这种书读起来进展缓慢,太容易让人泄气了。而对付这种挫败感的一个最好方法就是制定计划,慢慢来,别着急。你需要有长线思维。与其一口气想在两三个月内啃完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不如放长时间,每天只读 10 分钟,一年读完。没错,10 分钟而已。约翰·派博把这种方式叫作“一次啃一点”,很多人发现,按这种有计划、按部就班阅读大部头书籍的方式来读,确实受益良多。
前面我稍稍提到了故事是个丰富的宝藏。可惜,我以前并不是这样认为的。也许是因为学校教育给我灌输的观念:非虚构=事实和真理,虚构=编造和消遣。还好我后来不再这样看。特别是在C. S. 路易斯的影响下,我现在会说:“小说是深井,能汲出许多真理。”
很多人把小说当作放松娱乐的东西,而把非虚构书籍当作有价值的学习。但这种看法是错的。学习,不只是吸收信息;生命的塑造,也不只是靠逻辑命题。小说让我们感受到真理。正如卡森所指出的:你越熟悉这种文体,就越能成为一个更敏锐的读者,甚至在读圣经时也会因此受益。
最后一个错误是我以前没意识到的:很多最美好的阅读,其实和人一起读时带出来的。基督徒一向很强调要一起读圣经,搞查经小组,一对一读经等等;可一说到其他书,我们就只是独乐乐而不是众乐乐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几年,我开始更多地和别人一起读书,收获真的非常大。不论是小说、神学专著、社会学、哲学,只要是和一群愿意学习、乐于思考的人一起读,总能听到别人完全不同的观点,也会被激发出新的思路和理解。在西方,阅读越来越变成一种孤独的个人活动。但其实,很多书,最适合的打开方式,就是和人共读。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非洲福音联盟英文网站:10 Mistakes I Made in My Reading 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