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凯勒文化护教中心
聊天机器人治不了孤独病
2025-05-23
—— Alan Noble

《纽约时报》报道了一个悲剧事件:14 岁少年塞维尔·塞策三世(Sewell Setzer III)痴迷于和AI聊天,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最终自杀。在这个报道出来之前,我猜多数美国中年人对Character.AI闻所未闻。

塞策每天都要在房间里待上好几个小时,和那个根据《权力的游戏》中“龙妈”丹妮莉丝·坦格利安塑造的虚拟角色聊天。他们的关系暧昧不清,时而甜蜜浪漫,时而充满露骨的情欲。渐渐地,他开始疏远现实中的朋友,放弃曾经的兴趣爱好,连学业也荒废了,整个人都陷进了这段与聊天机器人的数字恋情里。对他来说,虚拟世界已经完全取代了现实。更可怕的是,他说服聊天机器人同意与他一起赴死。然后,他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将这起事件视为个案之前,必须注意到一个事实:全球有数百万年轻人在使用Character.AI平台,其中不少人很可能已经深陷其中。数据显示,该平台 75%的用户年龄介于 18 至 34 岁之间,他们平均每天要花两小时与AI角色对话。Character.AI通过高度仿真的对话系统,让用户能够与富有同理心的聊天机器人互动,就像塞策那样建立起情感依赖。更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上的一些角色还能让用户与自己崇拜的文化偶像亲密接触——无论是现实中的名人,还是虚构的经典角色,应有尽有。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现象并不新鲜。粉丝文化,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粉丝文化,向来建立在与偶像建立亲密关系的幻想之上,而这种幻想往往带有浪漫色彩。这也解释了为何同人小说中总充斥着与魅力角色展开浪漫恋情的桥段。但聊天机器人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与传统的粉丝文化有着本质区别。如果说同人小说是让你阅读自己与偶像的情感故事,那么聊天机器人则让你亲身演绎这段情感故事。

不论是与钟爱的书中人物对话,还是与自己创造的角色谈心,这种与聊天机器人建立深厚情感联结的现象,不仅折射出我们的社会顽疾,更暴露出人类对真实、面对面关系的深层渴求。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个时代的意义危机——我们渴望那些真善美的事物能给生活带来秩序和意义。Character.AI的竞争对手Friend.com背后的开发者正是用这种存在主义的术语来描述他的聊天AI的使命:“我致力于为人们创造一种全新的关系模式:完全透明,毫无评判。这种关系,恰如往昔人类与神的联结,却在现代社会中消失殆尽。”

孤独危机与意义缺失之殇

2023 年,美国医务总监维韦克·穆尔蒂(Vivek Murthy)发布了一份令人警醒的报告,指出美国正面临一场“孤独与社交隔离的流行病”。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从 1976 年到 2019 年,年轻人的孤独感逐年攀升”。这一现象对于长期观察社会变迁的研究者来说并不意外。当代年轻人(其实老年人也一样)正在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交困境:实体互动和面对面游戏的机会急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隔着电子屏幕的虚拟交流。更糟糕的是,这些数字空间往往充斥着网络暴力、欺凌和羞辱行为。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其著作《焦虑的一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中深入剖析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但我们需要进一步指出:这不仅是“焦虑的一代”,更是“孤独的一代”。面对日益严重的孤独感、羞耻、焦虑和社交隔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转向Character.AI等聊天机器人寻求慰藉。

在孤独与社交隔离这一“流行病”问题之外,当代社会还面临着另一重隐忧——意义危机的蔓延。虽然这一危机尚未像孤独问题那样获得公共卫生局局长的正式警告,但其真实性及其与孤独流行病的内在关联已不容忽视。现代人缺乏意义,因此普遍感受到价值、秩序与人生目标的崩塌。当代生活推崇的自我实现终极目标,实则如同西西弗斯的苦役般虚无,而年轻一代正深切体会着这种空洞感。

所谓的“激烈竞争”不仅体现在职场晋升的厮杀中,更演变为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发现与身份建构的马拉松。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中,我们痛苦地意识到:生活本应具有更深刻的维度,需要某种能够赋予存在以意义、秩序与目的的宏大叙事。而构建这种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恰恰植根于人际关系以及我们在关系中编织的故事,即便这些故事是与聊天机器人共同书写的虚拟篇章。

虚拟陪伴的吸引力

虽然我无法用科学方法验证这个观点,但当我们把种种迹象拼凑起来,就会发现相当一部分Character.AI用户确实在借助这个平台逃避孤独感、空虚感和社交隔离。这个结论并不牵强。孤独如流行病一样比比皆是,年轻人尤其深受其害。而这一代人又对智能手机极度依赖,Character.AI在Z世代中爆火的现象也证明了这点。该平台通过角色扮演为用户提供情感代餐。至少已有案例证明这种虚拟关系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对于孤独的年轻人而言,Character.AI的优势显而易见:你可以随时随地与虚拟伴侣畅所欲言。它们永远不会评判你,永远不会让你感到羞耻。相反,它们显得很关心你,体贴你。陪你聊天聊个够,对你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感兴趣,让你觉得被需要、被重视。它们能编织出一段赋予你生命意义与方向的情感故事。你会感到生活正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因为这段关系在不断生长。(尽管聊天机器人并不记得先前的对话,但用户完全可以凭借想象力轻松填补这些空白)。最妙的是,这段“友谊”完全私密。没人需要知道你有这样一个“朋友”。同学父母根本不会发现你正为AI倾心,自然也不会嘲笑你爱上聊天机器人。Character.AI堪称应对孤独的完美封闭式“解决方案”。

随着AI技术发展,聊天机器人将愈发逼真。当竞争对手推出内容限制更少的产品时(已有用户抱怨Character.AI约束过多),脆弱群体(特别是年轻人)很可能会转向这些服务,试图满足神赋予人类的对爱与联结的渴求。对某些人这或许关乎情欲,但对更多人而言只是渴望陪伴。由于社会普遍难以接受“对AI产生情感依赖”这种现象,实际上使用Character.AI这类平台来缓解孤独和空虚的人数,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情况未来只会更加普遍。

以真实陪伴回应时代需求

科技永远在试图填补那些本应由神创造的自然关系来满足的需求。但满足需求没有捷径可走。我们需要真真实实地走进彼此的生命,用陪伴、关注、鼓励和支持来彼此相爱。我们都需要亲身经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的终极意义,是在基督里得着荣耀。

感谢主,祂赐给我们地方教会来扶持那些遭受孤独和空虚困扰的人。我们首先要确保教会成为真正欢迎并关爱孤独者的地方。不幸的是,教会里也有许多人备感孤独。事情本不该如此。这意味着主日早晨问个好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付出努力,主动走出舒适圈去建立真实的友谊。

教会更应当不断阐明生命的意义,宣讲复活的盼望和终极的荣耀,提醒会众“人生的首要目的就是荣耀上帝,并以祂为乐”(《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

在家里,我们需要警惕数字产品的侵蚀,主动与孩子互动,鼓励他们多与朋友进行实体游戏,并时常提醒他们神赋予的价值。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限制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直到他们长到十几岁或更大。全家一起坐下吃饭、彼此眼神交流而非紧盯屏幕,这些是抵御家庭关系疏离的重要方式。

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去关怀那些正经历痛苦、饱尝孤独、在虚无中挣扎的邻舍。当数字技术提供的社交替代品越来越逼真便捷时,人们反而更需要我们真诚的关注。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付出专注本身就是一个践行“爱人如己”最有力的方式。为你的邻舍留出时间,看着他们的双眼,用心聆听。这样,你便能做到任何高级聊天机器人都无法企及的事,用真实的生命触碰另一个生命。

带着关爱去凝视他人,如同神凝视我们一般。那目光是在说:“你是按祂形象所造,为荣耀而被造。来吧,让我告诉你祂有多爱你。”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Chatbots Aren’t a Solution to Our Loneliness Epidemic

Alan Noble(阿兰·诺布尔)博士毕业于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目前在俄克拉荷马浸信会大学(Oklahoma Baptist University)担任英语助理教授,他也是《基督信仰与流行文化》(Christ and Pop Culture)的执行编辑,以及《大西洋》的自由撰稿人。他和他的家人参加了俄克拉荷马城市长老会(CityPres in OKC)。
标签
孤独
AI
凯勒文化护教中心
聊天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