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慕道友为导向“的运动(seeker-sensitive movement)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也是许多大型教会至今仍坚持的原则:要吸引人们,就必须去掉那些古板、老旧的教会元素。于是,许多教会重新设计了敬拜仪式,目的是让非基督徒感到自在。
古老圣诗让位于当代敬拜短歌(有时甚至采用世俗歌曲);大讲台被简约的亚克力台子或谱架取代;十字形圣殿的彩绘玻璃窗变成了灯光炫目的现代礼堂;诗班长袍消失,年轻敬拜团队占据舞台中央;精细的解经式讲道常被迎合听众“感受需求”的演说替代。任何显得过时、令人不适或“古怪”的元素——如同老祖母地下室的地毯霉味——都必须清除。属灵方面那些显眼的表现(如集体同时祷告或说方言)也悄然消逝。
当时的策略很明确:以一种“大大削弱教会特质”的方法来吸引世人。
时空切换至当下,两种看似相悖的趋势令我困惑。首先,年轻世代明显趋向更具历史传统的敬拜形式——常被称为“高派”——注重礼仪、圣事与仪式元素。诸多现象可见端倪:年轻人对东正教产生浓厚兴趣,英国青年对罗马天主教兴趣日增,甚至浸信会也开始重拾礼仪崇拜。
与此同时,另一股浪潮正将年轻人引向热情洋溢的当代敬拜,多个宗派展现出常与灵恩派或五旬宗相关的特质。卢克·西蒙(Luke Simon)认为这两种趋势可能存在性别差异。这个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从整体数据来看,不论男女,更多人在归信与门徒成长上,还是更倾向于这种活泼、不拘形式的“低派”敬拜。
直至近日,我仍难以调和这两种逆流并行的趋势:为什么年轻人既会涌向极为传统的礼仪敬拜,又会被热烈奔放的灵恩敬拜所吸引?
最近,我的朋友格伦·斯克里夫纳(Glen Scrivener)分享了他对英国年轻人中悄然兴起的属灵复兴的看法,让我豁然开朗。格伦指出,高派的礼仪敬拜和低派的灵恩敬拜之所以都能吸引年轻人,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带着“浓浓的教会味”。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是相似的。两者都拥抱奥秘,寻求超越,与世俗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五旬节派敬拜的热烈激情,还是圣礼传统的庄重节奏,都能在这个扁平化、去魅的世界里引起深深的共鸣。
教宗利奥十四世(Pope Leo XIV)曾说,教会的一个使命,就是要向大家介绍“奥秘,以此作为对抗表演化的解药”。讽刺的是,这句话正是在一次教宗选举会议(堪称最典型的“盛大表演”)后被广泛流传。然而,这话仍有说对的地方。在一个充斥着表演的世界里——娱乐不断涌现,只为迎合短暂的注意力——教会必须提供一些截然不同的东西。教会要把人从自我中引出来,引向奥秘,引向与上帝真实的相遇,从而建立起扎实的信仰。
格伦提到,他所在的圣公会教会里,年轻信徒如果发现礼拜中没有每周的圣餐,或长椅上的跪垫没人用,反而会感到失望。那些被视为“古怪”的教会仪式,不但没有吓退他们,反而让他们的敬拜体验更真实。“教会味”不会让人却步,反而让许多人在探索基督信仰时感受到他们渴望的真实。他们要的是与神相遇,而不是一场精心包装、迎合人味口的节目。
另一位英国牧师斯蒂芬·尼尔(Stephen Kneale)给出了一个恰当的比喻:
想象你去医院做手术,却发现医院更像是一家酒吧。这或许让人感到熟悉,但又极其荒谬。你要的是医院。同样,当教会费尽心思去模仿世俗环境时,反而会让慕道者困惑。他们找的不是咖啡馆,而是教会。人们的期望是,教会就该有教会的样子。
如果你以为年轻人会讨厌任何像祖母那一代教会的东西,那就大错特错了。根据统计,很可能他们的祖母根本就没去过教会。即便她去过、或者现在还在去,她现在也大概跟一群“婴儿潮”一代的人一起,坐在现代礼堂里,参加一场现代的敬拜,庆幸早已摆脱了他们祖母的教会。而与此同时,Z世代却深受这些“传统痕迹”吸引,渴望那张神秘的祭台上掉落的碎屑。他们要的,正是那份“古怪”。
归根结底,无论是日渐兴起的“高派”,还是“低派”,它们都拒绝那种只向内看的灵性,而是指向真正的“超越”——与神的奥秘相遇。许多“慕道友导向”的教会,往往把信仰简化成励志小贴士,把神当作帮你实现自我项目的“人生教练”。结果,教会更像是一个互助小组,而不是一群被神差派的子民。
面对这样的问题,解决之道不是回到那种在使命上缺乏果效、又自我封闭、形式僵化的传统教会;但也不是继续加倍投入以慕道友为导向的事工。我们必须正视年轻人心底对“超越”的渴望,那是超越个人欲望与自我实现的呼求。21 世纪的美国常常宣扬“做真实的自己”,让人以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仿佛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太阳,其他人(甚至包括神)都只是围绕运转的行星。但这种叙事在现实层面上注定失败。神的“神性”太荣耀,不可能永远待在边缘;超越的真实太耀眼,无法被遮蔽。
无论是礼仪化还是灵恩化,教会最糟糕的选择,就是削弱那份超然与奇特。一旦这样做,我们就等于放弃了自己作为万国之光的使命。人真正需要的,是从自我中被解救出来,而不是靠自我去拯救。
当然,挑战依旧存在。教会提供给人的不仅仅是某种体验。一些受礼仪或灵恩祷告吸引的年轻人,仍可能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世界与真正顺服超越真理之间摇摆不定。他们或许欣赏奥秘的吸引,却不愿意回应基督关于顺服与舍己的呼召。
然而,也许“教会味”的回归,正是因为它触动了人心深处那份神赐下的渴望。教会让我们的目光转向上方,呼召我们进入神的奥秘,进入福音的荣耀。教会给我们的是圣经的“眼镜”,让我们能看见主、也能正确地看待彼此。教会是有根基的,教会是真实的。
教会无论形式如何,最能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越来越像这个世界,而在于毫不含糊地指向那超越世界的神。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Churchiness Is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