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三位特别的嘉宾:Soojin Park(朴秀珍)、Lydia Brownback(莉迪亚) 和 Anna Meade Harris(安娜),一起来聊聊单身生活这个话题。
【安娜的分享】
我是Anna。2010 年,我经历了人生中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丈夫因癌症离开了我们,那时我们的三个儿子分别只有 9 岁、12 岁和 13 岁。现在儿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了。我在教会里以单身的身份生活了十三年半,不过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就在上个月我结婚了,这真是神赐予的美好礼物。
说实话,作为单亲妈妈真的非常不容易。那段时间就像一场马拉松,需要付出全部的心力。既要独自抚养孩子,又要面对没有伴侣分担的重担,压力之大,常人难以想象的。感谢主,我们所在的教会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弟兄姊妹们都特别关心我们。我们教会每周约有 250 人聚会,但是在那里,我竟然是唯一的单亲妈妈。这个数字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在教会这个以家庭为单位的环境中,单亲父母确实会面临一些独特的挑战。
虽然大家都非常友善有爱,但我还是常常会感到自己不一样。特别感恩的是,我们的牧师,尤其是青少年事工的负责同工,他们真的很用心地关注我们的需要,尽最大努力来帮助我们。他们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关怀,而是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了解我们的处境。教会里也有几个家庭特别关心我的孩子们,常常为他们祷告,陪伴他们成长。我觉得,支持单亲家庭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真诚地去爱他们的孩子,在孩子们成长的每个阶段,无论是高潮还是低谷,都给予持续的关怀和引导。
回首这段旅程,真是百感交集。最美好的是,我亲眼见证了教会如何真实地活出基督身体的样式;但另一方面,那种不完全融入的感受也常常带来心痛。相信待会儿我们还能更深入地探讨这个话题。
【莉迪亚的分享】
你刚才提到人生的季节,而我一直是单身,所以对我来说,好像始终停留在同一个季节里。不过说真的,虽然都是单身,不同的年龄段,感受却完全不同。
我觉得最难的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开始谈恋爱、结婚、安定下来,而我却常常被一种焦虑感包围:“为什么只有我没成家?”这种焦虑的原因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是一直没遇到合适的人,而我自己其实也有过可以结婚的机会,但后来发现对方并不适合,所以选择了放手。
到了三十多岁,单身的状态依然没变,但心境却更复杂了。看着朋友们陆续组建家庭,那种孤独感确实会更强烈。而且这个阶段还多了一层新的忧虑:我还能不能有自己的孩子?所以,说实话,直到四十岁左右,单身生活才真正开始变得轻松一些。倒不是说情况变得更糟,而是到了这个年纪,你更清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因为没有婚姻,你反而更专注地经营自己的生活,也更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价值不应该仅仅取决于是否结婚。无论单身还是已婚,这一点都很重要。
你也开始慢慢接受一个可能性:也许这辈子都不会有自己的家庭了。奇怪的是,这种接纳反而让焦虑减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如果婚姻不在我的人生计划里,那我该为什么而活?”你的目光开始转向其他有意义的事。对我来说,四十岁确实是个转折点,而之后的五十岁、六十岁,反而一年比一年更自在。尤其是当你看到上帝如何在这段单身岁月中使用你、塑造你时,整个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秀珍】
听你们分享的时候,我真的特别感同身受。现在我已经三十多岁了,依然单身。说来有趣,二十多岁时我反而没太大感觉——那时候实在太忙了!读神学院、尝试各种工作,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但跨入三十岁后,很多问题才开始浮现。有时候我会突然意识到:“怎么身边的人都结婚了?”特别是在教会里,感觉整个环境都是为已婚家庭设计的,这让我常常思考:“我的位置在哪里?”三十岁出头那几年,困难程度超乎想象。倒不是说我多么渴望结婚,而是那种局外人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总觉得自己找不到归属感。
说实话,单身生活给了我很多独特的礼物:丰富的经历、属灵的成长,这些都很宝贵。但到了三十多岁,单身也开始带来新的挑战。我不得不反复思考:“作为单身姊妹,我该如何在教会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真的很感谢你们的分享。每个人的故事都如此独特,就像我们今天带来的这些不同视角。关于单身,我们有这么多不同的体会,这本身就是一份恩赐。
说到教会对单身的讨论,其实我们并不缺少这方面的信息。我们都听过关于单身的讲道,也收听过这方面内容的播客。但有时候我发现,即便有些人出发点很好,某些讨论方式反而可能带来伤害。而且不得不说,教会里确实存在不少对单身的误解。
【秀珍】不知道你们在各自的教会或事工中,有没有遇到过哪些常见的误解呢?
【安娜】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误解是,大家常觉得单身的人“没那么多责任”,“有很多时间”。但就我个人来说,其实完全不是那样。我有孩子要照顾,后来还要照料年迈的父母,所以我其实肩上有很多责任,却没有可以分担的人。很多人仰赖我,我也因此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当然,我很感恩能够拥有这些亲人,但说真的,那个“单身就有很多自由时间”的说法,真的不准确。
【莉迪亚】的确如此。我自己后来学会了一种比较准确的回应方式。别人会说:“你们不是比别人有更多时间吗?”我的回答是:“不是我们有更多时间,而是我们对时间的掌控权更大。”这个差别很重要。比如说,我下午五点下班后可以直接回家看书,我不需要为一家人准备晚餐。所以虽然大家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但我们使用时间的方式不一样。
还有另一个误解是在教会里,人们会很自然地觉得,单身女性“当然适合”儿童事工。意思就是,我们没有自己的孩子,那这不正好有个机会了吗?这背后常常带着一种默认设定,有时甚至会让人感到内疚,好像如果你不参与幼托或儿童事工,你就是不愿意服事。
确实,有些单身姊妹很热衷参与,这很棒;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单身女性都“该”去那里服事。那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方向。教会需要小心,不要把“单身”自动等同于“适合儿童事工”。如果有人不愿意参与,也不该因此感到内疚或被暗示她们“该去做点什么”。
【秀珍】我想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说一下。教会里还有一种常见的观念,就是觉得单身的人应该是教会里“最忠心”的人,或者说,他们就“应该”是最投入服事的那群人。原因之一嘛,就是“你们不是时间最多吗?”又或者,“你们的特别呼召就是这个”:既然没有婚姻、没有家庭,那你们就该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教会。
但我觉得这个想法很耐人寻味,因为它实际上模糊甚至剥夺了一个本该属于所有人的呼召:无论你是否已婚,所有信徒都有责任一同参与服事,一同建造教会。这不该只是单身者的“份内事”。
【莉迪亚】没错。而且这也延伸到另一个问题:有些教会会根据年龄或身份,把大家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比如“40 岁以上单身组”“20–30 岁单身组”“单亲妈妈组”等等。这些小组本来可以成为初进教会的好入口,让人更快适应。但如果这些小组逐渐变成了“教会中的另一个小教会”,那反而会阻碍人真正融入整个属灵大家庭。这些小组的初衷,原本是帮助你作为一个单身者、或者作为一个单亲妈妈,更好地融入教会整体。但如果你始终被隔离在这些群组中,那就失去了初衷。
我自己这些年观察下来也发现,虽然教会确实提供了不少针对单身者的资源,但针对单亲妈妈的资源却相对非常少。我的成长经历也是如此。我妈妈就是一位单亲妈妈。我父亲,也就是她的丈夫抛弃了她。那段经历带来了极大的羞耻感,特别是在教会里,离婚給人带来了很不好的名声。这是另一个复杂的问题。
教会常常会在第一时间就把人“贴标签”:她是单身,那肯定是哪里出问题了;他还没结婚,是不是有什么缺陷……
【安娜】说到这个,我发现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单身女性总是被自动归到姊妹事工的范畴里。姐妹团契、女性查经班这些当然很好,但问题是这样一来,我们几乎没什么机会和弟兄们建立属灵友谊。特别是像我这样独自抚养三个男孩的单亲妈妈,真的特别需要教会里弟兄们的智慧,不仅是牧师的指导,还有那些同样在养育青春期男孩的父亲们的经验分享。这对我而言真的非常重要。
我认为,在学习圣经的过程中,男女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需要聆听彼此对经文的不同见解。如果教会总是把单身姐妹单独划分出来,让她们只和其他姊妹一起查经,而错失了和不同年龄、不同婚姻状况的弟兄姐妹共同学习的机会,那她们就真的错过了基督身体本该带来的丰盛。
【秀珍】说到这个,我立刻想到另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好心人会对渴望婚姻的年轻单身者说:“你只要学会在单身中知足,神自然会把婚姻赐给你。”这话听起来很属灵,好像符合圣经,但仔细想想,它其实暗藏着一个错误的逻辑:把单身当成某种考验期,而婚姻是最终的“奖品”。潜台词就是:单身本身不是恩赐,你必须先证明自己足够属灵,“达标”了才能获得婚姻这份“奖赏”。
【莉迪亚】没错!这种论调简直变成了一种变相的“成功神学”。“只要你够属灵,够满足,神就会赐给你婚姻。”
但说真的,这种观念到底是从哪来的呢?大家似乎都默认存在某个属灵的“及格线”,跨过去就能自动获得婚姻。虽然很少有人会直接这么教导,但这种思维在教会文化中确实根深蒂固。这真的是个需要被纠正的误解。
【秀珍】说实话,这种观念对很多年轻姐妹,特别是刚信主不久的姊妹们伤害很大。她们看到身边同龄人都陆续结婚,自己依然单身,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我灵命不够好?是不是神在惩罚我?”但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这里。
【安娜】这其实反映了教会对婚姻的一个根本性误解。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结婚当成某种属灵成人礼,好像你必须先成熟到某个程度,才有资格进入婚姻。但我们很少教导会众:婚姻从来就不是基督徒生命的终极目标。
【莉迪亚】的确如此。这种误解可能源于我们正确地承认婚姻是神设立的普遍秩序。就像我常跟人说的:“我是那个例外。”有人问我:“你怎么确定自己有单身呼召?”我的回答是:“如果我到生命尽头还是单身,那就是最好的证明。”但问题就在于,人们总是下意识觉得,这个人一直单身,肯定是哪里不对劲。他们没明白,他们把“满足”的因果关系完全被弄反了。如果你在单身时都无法满足,进入婚姻后同样不会满足。那些“要先在单身中学会满足”的说法,可能就是从这扭曲而来的。但真理其实是:你能否满足,不取决于婚姻状况,而在于你的心是否真正以神为乐。
【秀珍】我觉得这里还有个隐藏的预设,默认所有单身者都在绝望地渴望婚姻。我记得有次和朋友聊天,我们都认同:你完全可以既享受当下的单身生活,又坦诚地期待未来可能进入婚姻。这两种心境根本不矛盾。但现实是,如果你在教会祷告会提出“求神预备婚姻”,立刻就会收到同情的目光,仿佛你是个“可怜的剩女”。弄的我如果承认自己想结婚,就等于承认你在单身中过得很悲惨似的。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享受神所赐单身时光的同时,仍然保持对婚姻的期待。但奇怪的是,我们似乎很难接受这种两者得兼的思维方式。你们觉得呢?
【莉迪亚】你刚才提到的“被怜悯”,真的是个很大的问题。你知道吗,我甚至听过有些牧师在带领祷告时,是把“为单身的人祷告”跟“为生病的、垂危的人祷告”放在一起的。这真的令人沮丧。但我们也需要反思:是不是我们无意中助长了这种观念?如果我们总是表现出“我很可怜”的样子,旁边的人自然会产生同情。我见过一些姐妹,她们内心深处确实把婚姻当成万能解药,仿佛只要结婚,所有问题都会消失。这种心态会直接影响他人看待我们的方式。
相反,当我们活出充实而有意义的单身生活时,人们就会看到:原来单身也可以如此丰盛!你在教会中的服事、你的生命见证,都会成为有力的说明。
【安娜】这让我想到《诗篇》16:6:“用绳量给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记得丈夫刚过世时,我读到这节经文心里十分难受。哪里“佳美”了?这分明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谷底。但神持续用这节经文对我说话。直到守寡第十年,我才真正明白:虽然这不是我选择的人生,但神确实在这片荒原中为我开辟了意想不到的恩典之路。现在我终于能发自内心地说:神量给我的地界,确实有祂的美意。当然,这不代表没有挣扎,但在基督里,我们总能找到满足与盼望的平衡点。
【秀珍】既然我们讨论了这么多需要避免的误区,不如转向更积极的方面:
作为基督徒,我们该如何用合宜的话语来谈论单身?什么样的表达既能反映真实处境,又能传递属天盼望?我们可以怎样帮助教会更健康地理解单身的意义?
【安娜】有一个想法可能听起来有点沉重,但我常常会想到:我们在天堂里都是单身的。那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而且那其实是个极好的归宿。我们将只属于基督,与祂一人为伴。这对生活在一个看重婚姻的世界中的我们来说,确实有点难以理解。我自己也承认,丈夫去世后,我很难过的一点就是意识到,将来在天堂我们不会再是夫妻了。但这个事实也慢慢教会我:我要开始学习、开始渴望那位真正的新郎——主耶稣。无论我是否已婚,我都需要学习这一点,去对主怀有真正的盼望与爱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属灵意义上的“单身”其实才是基督徒真正的状态。
【莉迪亚】说得真好!你说的让我想到整本圣经里神如何塑造这幅图画。旧约中,上帝说“要生养众多”,当时祂的子民主要是靠家庭、靠生育来扩展的,透过血缘来建立神的子民。但到了新约,焦点就有了一个转向,“扩展”不再主要靠肉身,而是主要靠属灵的生命。神家现在是通过福音的传播来增长的。所以我们这些没有亲生儿女的人,仍然可以有许多属灵儿女。作为单身者,我们可以全心投入到这种属灵繁衍中去。
保罗谈到了单身的优势,虽然基督徒会动不动地就拿他的话来敲打单身者,但其实那段经文本来是要给人带来安慰和盼望的。那是个美好的应许。
我记得我二十多岁那会儿,非常讨厌自己是单身。我甚至跟一位年长的亲戚说,我宁可死也不想一直单身。她当时大笑了出来,她自己就单身多年。我当时完全不懂她为何发笑。但现在我明白了:正如你说的“佳美之地”,如果我们愿意让主来为我们安排人生,愿意接纳祂为我们量定的路径,那么我们终究不会失望。
这不代表我们不可以盼望婚姻。如果我们有机会,在合乎圣经的前提下结婚,那当然是好事。但我们不要去“撞门”,不要试图强行打开一扇神没有为我们开启的门。如果我们愿意顺服、愿意信靠地走在祂为我们展开的道路上,那我们就能在其中看见恩典,看见真正的“佳美地界”。
【秀珍】接着刚才关于属灵成长的讨论,我们其实是在谈神的家——教会,对吧?我觉得这点在我们的教会里常被忽略:教会就是你的家。很多教会都多少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样子,而我们的社会非常强调核心家庭。于是,教会的各种活动、课程设计,也都围绕着“人生不同阶段”的核心家庭来规划。我们忽略了圣经中真正重要的是你在神里的家人,是你们彼此因基督的血相连、在祂里面合一的关系。我们本该一起养育孩子,一起生活,一起经历人生。
我觉得我们越忽略了这点,就越会觉得,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家庭,我们的生命就不完整。就会觉得,“没有婚姻,我就错过了重要的东西,我没法参与‘家庭’。”但其实不然,你在教会这里就有你的家。
【莉迪亚】这点非常重要!我想到《诗篇》68 篇 6 节说:“神叫孤独的有家。”这正显明了神的心意。神不是要我们单打独斗地走基督徒的路,就算我们是单身。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接受,这个“家庭”不一定是“有个丈夫、两个半孩子和一只金毛或贵宾”的传统家庭,而是神所设计的教会这个大家庭。我敢说,如果你是单身,没有真正感受到这样的教会家人支持,那你的人生真的需要改变,去找回那个家。
【秀珍】我喜欢你用的这个画面。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种“两个孩子、一只狗、白色栅栏和漂亮房子”的形象就是美国梦。这梦想也渗透进了美国的教会,成为了某种偶像,成了“忠心基督徒生活该有的样子”的标准。
我觉得,我们牧师、教会领袖、主日学老师越是强调:“家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每个人看起来不一样,听上去也不一样,但是我们就这样一起,互相扶持,互相挣扎,一起面对乱糟糟的生活。”这种说法就越是能真正帮助我们认识到,生活本来就是这样——不是因为我们单身,所以我们才觉得很糟糕。
那么你们自己在生活里,或者在教会中,有看到过哪些实际的方式,是教会把单身者真正融入教会生活的?不仅是单身者得到支持,也是在那个大家庭里,单身者也成为别人靠山,一起承担和扶持的?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特别成功的例子?
【莉迪亚】我觉得,单身的我其实不会先从“我是单身”来看,而是从“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人”的角度来想:神是怎么装备我去爱别人、去服事教会的?当我开始培养这些恩赐,并忠心使用它们时,我发现自己在教会里是被需要的、被欣赏的,而这一切和我的婚姻状况无关,而是关乎我这个人是谁,是神如何塑造了我。每个人都可以经历这种事,我真的很感恩。
【安娜】我在教会中亲身经历过那种“家的感觉”,真的非常深刻。尤其是,有几户家庭因为我自己一个人抚养几个男孩,就特别用心地陪伴我家孩子。比如,有位弟兄从我小儿子三年级开始,每个星期五都会来接他去吃早餐。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初中。等孩子上了高中,他们就改成每周一晚上出去吃饭。我们当地有个圣经学习,一直是由学生家长轮流带领。但我儿子那一届没有父亲愿意出来带。那位弟兄虽然不是我儿子的爸爸,却主动站出来承担了这个角色。上个周末,我儿子大学毕业了,他和他妻子也去参加了毕业典礼,甚至因为时间安排的缘故,还是他们帮忙把孩子从宿舍搬出来的!我觉得特别感动的是:这才是“家”的样子。你在那些真正重要的时刻不会孤单。
而且,这些弟兄不只是象征性地在场,而是真正做出实际的帮助。有个夏天我儿子离家出走,是他们陪着我一起找;有一次轮胎坏了,也是他们来帮忙修。他们从来不试图取代孩子父亲的位置,但他们就像父亲那样在那里。
这让我和我的孩子都真实地看见:这就是一个敬虔男人的样子;这就是教会作为家的样子;你会在平安夜去一个你并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家,在那里受到热情的接待。
对我孩子来说,这种经历让他们明白:即使他们没有亲生父亲,他们依然被看见,被珍视,被深深爱着。而对我来说,我也不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一切。我可以打电话求助:“这个儿子又闹了,我该怎么办?”而他们会说:“我给他安排个暑期工,让他忙起来。”
【秀珍】啊,真的太感人了,我听着都快哭了……
【安娜】这就是真正的教会。我们常说“教会是家”,听起来像老套口号,但不是的,这是真的。
【莉迪亚】对,那些真正活出来、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就像《诗篇》68 篇 6 节说的那样:“神叫孤独的有家。”这节经文完全体现了神的心意——祂渴望将我们每一个人安置在家中。如果我们愿意接受教会成为我们的家,愿意在这其中建立关系,我们就会发现这恩典真实地存在。
【安娜】我还想补充一点,不只是单身者需要教会,每个人都需要教会。有配偶的父母同样需要帮助;寡妇也需要青少年的陪伴。整个教会,我们每个人,彼此都需要对方。
【秀珍】我特别认同你刚才说的那句话:我们都需要彼此。作为单身者,我觉得我最被爱、最被接纳的时刻,反而不是在什么特别安排的“单身团契”里,而是那些已婚家庭,他们邀请我来家里吃饭。不是搞什么正式的接待,就是那种“来吧,我们家正好吃饭,一起坐下就行”的感觉。因为家人之间就是这样啊,不需要把家里打扫得特别干净,也不需要计划得很精致,你就是我们的一份子,一起吃顿晚饭罢了。就是这些日常的、看似平凡的互动,让我觉得被深深地爱着。还有就是他们问我的问题。你知道,我们常听到的那种“你的单身是祝福,是恩赐”这类话,听多了其实很敷衍,但真正的接纳不是嘴上说说,而是透过他们如何关心你的生活展现出来的。
比如,当我还在神学院时,那些年长的、已婚的弟兄姊妹不是来问我:“你什么时候结婚啊?”,“有对象了吗?”而是问我:“你课程怎么样?”,“你服事得顺利吗?”,“你家狗怎么样啦?”,“你最近的家人还好吗?”他们真的是关心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只在意我是否“进入婚姻的下一阶段”。我知道,大多数人并不是恶意的,他们只是出于习惯。但这种无意之间,其实也是一种伤害。所以对我来说,正是这些细小之处,最让我感受到真实的支持与爱。
【秀珍】当然,除了外界的语言和支持,我觉得我们作为单身基督徒也需要向内反思。单身确实有许多挑战,也有不少试探和陷阱。那你们觉得,单身者最容易跌入的一些陷阱有哪些?又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继续在神的恩典里前行呢?
【莉迪亚】我觉得,节假日这个时间点常常会带来一些特别的挑战,尤其容易让人陷入“我好可怜”的情绪中。有一年感恩节的前一天,教会里有人跟我说:“嘿,如果你明天没有安排,要不要来我们家一起过节?”我当时心里想:现在都已经节日前一天了,你是不是以为我一直没安排,就等着今天被邀请?很明显,这是个“同情式邀请”。这种邀请方式其实会把人一下子推向情绪低谷。事后我回想,如果对方是这么说的就会好很多:“我们真的很希望你来,虽然通知得有点晚,但我们特别想吃你烤的那种饼干,你能不能带一份过来?”这样一来,我会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好像真的成为了他们家庭的一部分,而不是“临时抓一个人来陪我们吃饭”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节假日确实是单身者特别容易感到困难的时候,哪怕是在教会群体中也一样。所以要提前为这类时间做些规划:我那时候就开始想,我这次节假日要怎么过?有时候你在教会里能找到其他单身的朋友一起过节,但有些时候你就是得自己面对。这确实很不容易,也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我要如何面对这些时刻?
【秀珍】我觉得你这样预先思考真的很有智慧。你知道自己在那种时刻会产生情绪波动,那就先做好心理预备。
【莉迪亚】对,而且每个人触发点不一样。有些人不是节日难过,是别的事情让人触动。关键是你要知道,是什么容易触发你内心的低潮,然后问问自己:属灵上我该如何预备?如果节日真的一个人怎么办?如果那个“触发点”来了怎么办?你要学习了解自己,了解你的触发点,然后在属灵上做好应对的准备。
【安娜】你们说得太好了。我觉得对单亲父母来说,夏天特别漫长。这听起来不像是一个“触发点”,但其实三个月的暑假是个巨大的挑战。就像你说的,要在属灵上好好预备自己,要知道这个季节对你来说是艰难的,因为没有了学校的日常安排,一切都变得杂乱、昂贵、压力重重。
你要上班,还得安排孩子去不同的地方、送他们去夏令营,这些后勤工作就让你崩溃。我也想加一句,夏天对我真的很难受。说实话,我自己也有很多骄傲,我以前都不知道我心里有那么多骄傲。我不想被邀请去别人的家庭聚会,特别如果他们不是亲戚的话,因为我心里一直渴望有一个“我自己的家庭”。我就直说了:我那时候真的不想求助。
我记得丈夫去世后不久,有一次儿子打开窗户,蝙蝠飞了进来,我是家里唯一能把蝙蝠赶出去的人。你不能叫一个 12 岁的孩子去处理蝙蝠吧?所以我就一个人“大战蝙蝠”,那一刻我又气又难过,心里真的是充满怨气和自怜。你知道的,那种“总是要顶住一切”的感觉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但那时我只能把这些情绪带到神面前,对祂说:“主啊,求你帮我不要一直怒气冲天,不要陷在自怜里,求你让我知道我可以向谁寻求帮助。”我后来意识到,如果我紧抓着这些情绪,尤其是骄傲、自怜和愤怒,其实会剥夺孩子应该得到的支持。所以,我学会了开口求助。现在我求助的速度越来越快,可以很快说:“我需要帮忙。”而且,通常你会发现有人愿意帮忙,虽然不是每次都有人回应。没有的话,你就再处理那部分。但总的来说,这个功课值得我们学习。
【莉迪亚】我能再提一个话题吗?我们可以聊一下关于性的问题吗?我觉得在我们现在的文化中,包括某些福音派圈子,也有一种潜在的观念:如果你没有性关系,那你就是“有问题”,你就是“不完整”的,好像人必须有性生活才算真正的完整。这种说法完全是个谎言,而且几乎是无所不在。它让人误以为如果没有性关系,就像被剥夺了人生最根本的东西一样。但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人可以四十天不吃饭,四天不喝水,四分钟不呼吸。但你可以一辈子不发生性关系,却仍然活得完整。”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真的需要正面回应这个当代文化中的巨大挑战:性不是生命的核心,不是人完整与否的衡量标准。
【秀珍】你说得真好,谢谢你提到这些。我觉得还有一种比较明显的诱惑,就是“比较”。拿自己跟那些已婚、有孩子的人比,然后会忍不住想:“为什么我没有这些?”有时候,我们口头上会说:“我不会去比较,我不需要那个”,但心里其实还是会渴望,真的很难不掉进这个试探的陷阱。我也常觉得,在我们所处的文化语境中,会十分高调地强调做母亲、做妻子,说这是一种“呼召”。这点我同意。但有时候,我们圈子里会不知不觉把这种呼召的优先次序放在基督徒这一首要身份之上。其实,做妻子、做母亲,是我们活出跟随基督这一首要呼召的方式之一而已,而不是用这些次要身份代替我们的首要身份。但我们常常忘了这一点,就会落入一种误区,好像没结婚、没孩子,就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作一个忠心基督徒的重要途径”。这真的是个很大的试探。
【秀珍】我想我们最后还是要用一些积极、鼓舞人心的话来收尾。对于正在单身、感受到孤独的听众朋友们,你们有没有什么盼望的信息想送给他们?
【安娜】对我来说,最真实的盼望就是:神的恩典够我用。祂就足够。祂在我的孤独中够我用;祂在我面对试探时够我用;祂也能供应我一切所需:无论是一个伴侣,还是那份一直渴望却得不到的“知足”。
从我的单身经历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神对我来说,远远超出我过去所想象的。祂真的比我以为的更加贴近,更加真实。祂的同在,带来的满足,是我以前从没敢奢望过的。
【莉迪亚】我要说的是:如果你今天还没有结婚,那就说明神有别的事情要你去做。人生不是“要么结婚,要么什么都没有”。神从来不会把我们的人生悬空不管,祂总有计划。如果祂现在没有把你放在建立家庭的角色上,那就说明祂要你把精力投放在别的地方。神已经为你预备了其他的道路。
我记得以前有一段感情失败后,我对神说:“主啊,如果现在不是婚姻,那你要我做什么?”那时候我不是抱着“期待”(expectation),而是带着“期待的心”(expectancy)去祷告。这两者不一样,前者是我想要的结果,后者是留心神将要做的事。后来,我开始看到一些门在打开,其实它们也许早就开着,只是我之前太专注在“婚姻”这件事上,根本没注意到。我开始意识到:“如果不是婚姻,那就是别的。”而我也可以开始走进神为我预备的那条路。
有时候,真正拦阻我们的,就是那颗“不愿意接受别样安排的心”。但如果我们愿意带着期待的眼光仰望神,祂一定会指引我们。
【秀珍】我想鼓励大家的一点是:要常常带着永恒的眼光来看这段人生。我知道有些听众,包括我们中间的很多人,真的很渴望进入婚姻,但因为各种原因,事情就是没成,这真的会让人很难受。有时候,说“要有永恒眼光”听起来像是个标准答案,但我希望我们都能紧紧抓住这个真理:这不是敷衍的答案。因为这短暂的今生,真的只是一个极小的片段。我们所失落、所遗憾的,在永恒里都将得着医治与满足。
有一天,我们将与救主“结连为一”,那是最完全、最真实的婚姻;我们将进入那永远的喜乐、满足与安息。这是我们可以深深盼望、全然仰望的未来。即使今天的挣扎每天都需要不断提醒自己、重新抓住这个盼望,那也值得。愿这能成为我们当中正在经历孤独与挣扎的朋友们的鼓励与力量。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 A Conversation About Singl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