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斯利·纽毕真(Lesslie Newbigin)是英国宣教士、神学家。这位出生于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剑桥双学位学者,以苏格兰教会宣教士身份奉派前往印度,在海外服事长达四十年。他既是福音布道家、社区行动者、教会拓荒者,也是机构战略家。
1974 年,莱斯利与妻子海伦结束全职宣教生涯。为纪念这一人生里程碑,他们选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返乡。他们没有选择迅捷的飞机,反而花了四十天,辗转于三轮车、汽车、火车和轮船之间,慢慢穿越欧洲。回到英国后,纽毕真夫妇震惊地发现,许多曾经是基督教思想堡垒的古老城镇,如今已沦为属灵的废墟。莱斯利敏锐地意识到,即便是深厚的基督信仰遗产,也可能在短短一代人间几近消失。
回到伦敦后,普遍存在的属灵冷漠更令他们愕然。教会不仅缺乏宣教紧迫感,其生活方式更是过度迁就并迎合周遭社会。面对当代教会的挑战,莱斯利提出的问题至今仍发人深省:“如果我们不再用文化来解释福音,而是试着用福音来解释文化,会怎样呢?”
今天的教会常常被世俗的哲学和行事方式所浸染,仿佛被上了药,做见证、传福音,都是有气无力,失去了作盐作光的能力。西方的文化叙事力量如此强大,甚至让神的子民难以看清现实。我们在现实的迷雾中挣扎,看不清真理与谬误,活不出真实的身份。当下盛行的世俗剧本“表现型个人主义”(expressive individualism)将人生目的定义为“向内寻找真我,向外表达自我”,这种世界观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熟视无睹。
面对这样的文化处境,我们需要新的策略来为福音争战。纽毕真在《公开的秘密》(The Open Secret)中写道:“面对不同的文化处境,教会如果只是一直老调重弹,就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找到新的方式来阐述三位一体真神的核心信仰。”
今天的基督徒和纽毕真、和历代无数忠心事奉主耶稣的基督徒一样,也渴望用新的语言重新表述我们的信仰,回应新的挑战、新的疑问,以及这个时代文化中的种种矛盾。
应对当下挑战的一个办法,是取用一种古老的操练,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帮助教会更深更广地抓住真理的真谛。“要理问答”(catechesis)这个词,意思很简单,就是“教导”;而“要理问答集”(catechism)则是这种教导的一种具体形式。
几乎所有教会历史上的宗派与传统,都曾使用某种形式的要理问答来教导信徒,无论是孩童还是成人:路德宗有《路德小问答》(Luther’s Small Catechism),长老会有《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和《威斯敏斯特大要理问答》(The Westminster Shorter and Larger Catechisms),浸信会有《基奇要理问答》(Keach’s Catechism),天主教有《天主教要理》(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圣公会有由巴刻(J. I. Packer)等人编写的《作一名基督徒》(To Be a Christian)以及《公祷书要理》(The Catechism of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在宗教改革时期,要理问答常常是为了回应当时罗马天主教的教义而写的。这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要理”,它不仅积极阐述基督教的信仰,同时也反驳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宗教观念。
“反文化要理”是一种以基督教真理来对抗社会主流信念的方式。当今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什么?是一种将宗教信仰和权柄边缘化、私人化的世俗主义;一种对超越性和超自然事物根深蒂固的偏见;推崇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和怀疑论;包容各种“发自内心”的个人灵修,却缺乏“从神出发”的属灵根基。反文化要理问答就是说出一种反对的声音:“基督教不是那样,而是这样。”它在宣告:“世界这样说,圣经却这样说。”它也在指出:“你以为你听到的已经够好,但让我告诉你,基督信仰其实更好。”
在《如何再次向西方布道》(How to Reach the West Again)一书中,凯勒牧师就呼吁建立一种反文化要理,“向基督徒解释、反驳、并重新诠释世界的要理”。在世俗文化汹涌而来之际,我们不仅要领受圣经讲述的信仰故事,还要学会用圣经真理与当今的世俗文化针锋相对。
我们这代人的一个使命,就是以某种方式呈现基督教信仰,帮助年轻人和老一辈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中脱颖而出,如星光闪耀。反文化要理问答,比如我和伦敦植堂牧师托马斯·韦斯特(Thomas West)合作编写的《福音之道要理问答》(Gospel Way Catechism)就是这样的工具,帮助基督徒展现福音之美。
我们的目标,是把基督信仰的古老真理重新介绍给成年人和学生(明年还会推出适合儿童的改编版本),同时辨识当代的文化叙事,让人能够清楚地看到它们并思考它们。肯定它们正确体现圣经叙事的方面,批判它们未能满足我们对喜乐和满足的深层渴望,最终指向这样一个真理:只有在耶稣基督里,这些渴望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要理问答是帮助我们思想、学习与背诵的工具。我们认为,教会的问题不是对基督徒要求过高,而是要求得太少。凯勒的愿景激励着我们,不断寻找新的方式来教导基督徒。他曾说:
基督教教育整体上需要彻底重塑。我们不仅要向儿童、青少年、成人解释基督教教义,更要用基督教教义去颠覆基督徒每天都会频繁接触到的主流文化叙事。我们应当广泛分发这类材料,打破现有渠道,用这些内容去‘淹没’社会,同时直接将其融入本地教会的生命中。
“门徒”这个词的本意是“学生”。我们憧憬的教会是一个塑造生命、开展全方位学习的群体,而不仅仅是一个聚集之处——每月来上一两次、获得一点感动、观赏一场表演。对于信主较久的基督徒来说,反文化要理问答可以成为一种“信仰调校”,提醒信仰的独特与美好;对初信者而言,反文化要理问答能以区别于世俗常识的方式,介绍基督教信仰的根基。反文化要理问答可以在对比世界所谓“常识”的信念与做法时,介绍基督信仰的基础真理。
基督教不仅是我们注目的对象,更是一副镜片,让我们透过它来看世界。我们需要重新拾回圣经的叙事,透过它来解读世界。
归根结底,如果我们要回应凯勒的呼召去进行反文化宣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工具、书籍和资源。比教导本身更重要的,是那份“本能”——敏锐地分辨基督信仰如何让我们与众不同,福音如何既驳斥世界的谎言,又满足人心最深的渴望。最终,这不在于你能背下多少问答,而在于你是否学会用圣经的镜片看待人生万事,好使我们在自己的时代忠心于主。
我们盼望看到这样的教会:基督徒渴慕重新学习基督信仰的基本真理,让信仰的节奏成为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塑造我们的所思所想、言行举止。我们盼望看到基督徒每天都花时间浸泡在福音的真理中,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重新塑造内心、更新心思意念。我们盼望看到这样的对话,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寒暄,而是能深入探讨,使朋友与肢体彼此挑战、彼此激励,按着基督信仰的故事来生活,而不是随从世界提供的世俗剧本。
我们盼望那份忠心,在缓慢持久的反思中锤炼而得。不是匆忙刷屏,而是凝神专注,让圣经的真理沉淀心底,扎下深根。最重要的是,我们盼望看到这样的群体:在真理里合一,在爱中相连,在充满干扰与欺骗的世界里,并肩而行,坚定地走在效仿耶稣的真善美道路上。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Counter-Catechesis for a Secular 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