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主日早晨,你正在教会大厅里。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第一次走进教会。你上前迎接她,告诉她咖啡在哪儿,并送上了一份“初次来访”的小礼物。你问她:“是什么原因让你今天来教会的呢?”
她回答:“嗯,外面有很多关于哪一个教会才是正确的说法,但我知道等耶稣再来时一切都会水落石出,所以我不会太纠结神学上的细节。我也不太确定自己在寻找什么。”
你回应说:“没关系。有时候神吸引我们到祂那里,我们可能对其他事还不太清楚。你是刚搬到这一带吗?在这里有家人吗?”
她说:“算是吧。我结过好几次婚,所以跟好几个家庭都有联系。现在我正和人同居。”
你接下来会怎么做?你的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怎样的故事?她是那种屡屡破坏别人家庭的人吗?又或者,她只是一再遇人不淑,是五次痛苦关系的幸存者?也许,她真的很不幸,先后失去了五位丈夫?
到底该怎么接话?问什么问题合适?问题本来是好的,但一旦变成了盘问,就会让人退缩。一无所知的时候,我们能说什么?耶稣当年也遇见过这样的一位妇人。
在《约翰福音》四章里,耶稣遇见了一位撒玛利亚妇人。她已经结过五次婚,如今又和一个并非她丈夫的男人同居。她在烈日炎炎的正午时分来到井边打水,这个时间很不寻常。就好像有人凌晨五点去超市买东西一样。
他们谈了活水这个话题之后,耶稣让她去叫丈夫来。那妇人回答:“我没有丈夫。”耶稣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17–18 节)这位妇人立刻意识到耶稣不可能凭常识知道这些,她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19 节)。于是,她提出了一个充满信心的神学问题,而耶稣则向她表明自己就是弥赛亚。
就在这时,耶稣的门徒回来了。他们对耶稣正在和一个妇人说话感到惊讶,但却没有人开口问。场面同样有些尴尬。约翰指出,没有人说:“你要什么?”或说:“你为什么和她说话?”那妇人留下水罐,往城里去,对众人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难道这就是基督吗?”(27–29 节)
耶稣读出了她生命的“日记”,她则成了一位传福音的人。结果,“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39 节)。
约翰带着责备的目光看待门徒们缺乏好奇心的态度,但许多常去教堂的人和圣经教师甚至比门徒做得更糟。有位改教家甚至写道:
当他说这女人已经有过五个丈夫时,这很可能的原因是:她是一个悖逆又不顺服的妻子,逼得丈夫一个个与她离婚。我这样解释这句话:“虽然神让你与合法的丈夫结合,但你仍然不断犯罪,直到因多次离婚而声名狼藉,最终堕落到淫乱之中。”(原文即粗体字)
这一切有可能吗?有可能。但经文本身有说吗?没有。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金口约翰(John Chrysostom)拒绝去揣测这位妇人的过往。同样,圣经学者F. F. 布鲁斯(F. F. Bruce)写道:“我们并不知道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任丈夫……最好把这看作是她在人际关系上经历了许多失望,好让她更能体会耶稣所赐的深切满足。”
阿尔弗雷德·埃德尔海姆(Alfred Edersheim)的看法也让我颇为认同:
很难想象基督要求妇人去叫她丈夫来,主要是为了唤起她的罪疚感……经文本身并没有任何暗示……我们甚至无法确定她之前的五位丈夫究竟是死了,还是与她离了婚;如果是后者,我们也无法断定责任究竟在谁身上。
在第一世纪,男人可以因“任何理由”而休妻(太 19:3)。此外,女性的经济机会极为有限。女人在不同的男人之间辗转,或者不得不回到父亲家里,也不是罕见之事。现实的生存压力大大限制了选择的余地。而在人类寿命较短的年代,早寡的几率也相当高。
尽管如此,许多人仍喜欢把《约翰福音》八章中的那位被告诫“不要再犯罪了”的女人,投射到《约翰福音》四章里的这位妇人身上,然而经文本身并没有提供这类线索。
门徒没有向耶稣提问,也没有向那位妇人提问。我不禁想,教会大厅里那些或站或坐的人,会不会也做出类似的反应?
刚开始事奉时,我看事情的眼光很单一。我对自己立下一个誓言:永远不要轻视罪。从一方面说,这是对的。神恨恶罪,不容忍罪。基督为罪而死,所以我们不能与罪和解。但另一方面,我过分执着于“直言罪”,反而陷入了一种天真的牧养方式。手里只有锤子的人,眼里看到的都是钉子。
我反对那种纵容受害者的文化。我想与众不同。我强调人的自主、个人责任,以及神的圣洁。可悲的是,这意味着我的牧养模式主要是“寻找罪”。我有如猎犬般敏锐,总能发现罪。我总是用“哪里有罪”的眼光去解读别人生命里的问题。
这当然比世俗文化好一些。世俗文化也一样单一,只是他们把一切问题都追溯到“童年创伤在哪里”。
然而,单一视角的牧养,仍与耶稣的方式不相称。耶稣的做法更宽广。许多时候,祂遇见人,并不是先要求他们悔改,而是先去医治罪与伤害带来的后果。祂责备罪人,也安慰受苦的人——两者在祂身上是并行的。
如果我们以为他人的生命问题只有单一的原因,我们就错过了看见他们真实面貌的机会。这样做,甚至可能比门徒当初的行为更糟。因为沉默总比妄下结论要好。
与其去假设,不如直接学耶稣在《马可福音》10:51 里所问的:“你要我为你做什么?”然后,让我们信靠圣灵,带领我们分辨当下最迫切的牧养需要。那个走进大厅的女人,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她需要的,是真诚的关怀和带着好奇的倾听,而不是假设和指责。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Pastors, How Do We Guard Against Assuming the Wo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