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是在朋友邀请她参加教会青少年团契后信主的。高中毕业后,她渴望投身宣教,于是选择在大学攻读俄语和全球研究,之后又进入神学院深造。她觉得自己蒙召要到东欧从事圣经翻译工作,因此祷告求神赐给她一位能与她一同服事的敬虔丈夫。问题是,神学院几乎没有既会俄语又愿意投身翻译事工的弟兄。
伊莎贝拉的母亲劝她说:“你得降低标准啊。你怎么可能找到这样的人呢?”但伊莎贝拉没有因此退缩,她依然信靠主,继续走在这条路上。不久,她开始参加一个基督徒单身查经班。在那里,她遇见了一位名叫大卫的弟兄。令人惊讶的是,大卫同样渴望到东欧从事翻译事工。两人开始交往,不到一年就结婚了,并开始筹备搬迁。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可能像一部福音派浪漫喜剧的情节,但它确实是真实的(名字和一些细节略有修改)。而它也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真理:单身基督徒因婚姻而焦虑时,教会领袖不该催促他们“无论如何都要结婚”。相反,我们要不断提醒他们,真正蒙福的道路,是把基督和祂的使命放在首位。
在 1978 年,18 至 35 岁之间的年轻人中有 59%已婚,而到了 2018 年,这个比例却下降到了 29%。心理学家琼·特温吉(Jean Twenge)在她的新书中指出,如今的年轻一代往往选择更晚才走进婚姻,生儿育女的时间也推迟了,甚至有许多人选择一辈子不结婚。
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很多。特温吉写道:“在 2019 年,青少年和年轻人每天面对面社交的时间,比 2012 年少了 25 分钟。这意味着每周少了 3 小时,每月少了 13 小时,每年少了 152 小时。”她认为,科技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个人主义,让许多年轻人更习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问题不仅仅是年轻人都忙着刷屏,不大出门。而且现在,年轻男女大多不再出现在同一个地方。女性上大学的比例大幅增加,而宗教聚会的出席率在男女两性中都在下降。这样造成的局面就是,在学校或教会遇到未来配偶的机会大大减少。此外,在#MeToo运动之后的社会环境中,如果某个年轻男人在电梯里笨拙地自我介绍,年轻女性不会觉得这是“浪漫的无可救药”,相反,正如特温吉所描绘的:“她很可能会想,‘搞什么鬼!离我远点。’”
面对这些令人忧心的趋势,有些基督教领袖更加积极地强调婚姻、忠贞、家庭和家的价值,把它们视为圣经中理想蓝图的一部分。他们鼓励年轻人尽快找到配偶,生儿育女,共同经营家庭。
这种劝勉有其敬虔的用意。神对人类社会的许多美好旨意,确实是透过婚姻和家庭来成就的。然而,当教会领袖谈论圣经中的婚姻观时,也要记得:许多单身信徒本就因婚姻问题而忧心忡忡,他们常觉得人生要等到结婚后才算真正开始。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因担忧文化潮流而无形中加重这种负担呢?
答案就是:要回到圣经叙事。
在《创世记》2:18,神说:“那人独居不好。”祂要人类的始祖通过婚姻与繁衍来完成祂赐下的创造使命。到了新约,我们看到神的使命已超越了创造使命本身的含义。《马太福音》28:18–20 清楚表明,神不仅要通过新生婴儿来遍满地面,更是通过归信与洗礼而得着的新生命来充满世界。
耶稣在世时虽然是单身,却忠心成就了神造就门徒的使命。保罗也是如此。而整个救赎历史的轨迹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前进。要知道,在新天新地里,我们将不再结婚(太 22:30)。整体而言,教会要成为基督的新妇;个体而言,我们将像天使一样,进入一个“单身”的永恒状态。
我们如今所处的阶段是圣经历史中新约的时代。在这个过渡时期,创造使命和以新天新地为导向的大使命彼此交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好理解保罗在哥林多教会里,如何回应他们关于婚姻与单身的实际问题。
当耶稣告诉门徒,有人会“为天国的缘故自阉”(太 19:12)时,他表明有些基督徒的确蒙召,以单身身份来事奉。哥林多教会显然很熟悉这个教导,于是他们提出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已婚夫妇是否该为专心事奉而禁欲?
保罗的回答是:不。已婚的弟兄姊妹仍然会面对世上的试探,所以若选择禁欲,也只能是暂时的,并且要以祷告为目的(林前 7:1–5)。已婚的基督徒不能因为“末世的日子已经来到”就忽略神“生养众多”的命令。若这样做,就等于误以为自己已经完全得着了未来的福分,这在神学上被称为“过度实现的末世论”。
问题二:单身基督徒是否该为了专心事奉而不结婚?
保罗的回答是:可能。毕竟,我们的时间有限(7:29)。保罗深知“这世界的样子将要过去”(7:31),所以神的使命必须放在首位。保罗渴望所有的基督徒都能以使命为中心,他也知道,单身信徒少了许多已婚者的牵挂,从而能“无所挂虑”地服事神(7:32–35)。甚至,保罗坦白地说他盼望所有基督徒都能像他一样单身,全心事奉,不受羁绊(7:7、38)。因此,如果否认“事奉而赐下的单身恩赐”,或把婚姻看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单身更高尚,这其实就是另一种“实现不足的末世论”。
第三、那么单身信徒要结婚是错的吗?
不,这也是一种“过度实现的末世论”。保罗清楚,单身并非每个人终生的呼召。他说:“各人都有神所赐的恩赐。”(林前 7:7)因此,结婚并不是罪,教会也不该阻止单身信徒追求婚姻(7:9、36)。在其他地方,保罗甚至进一步强调婚姻的重要性。在《提摩太前书》5:14,他告诉年轻寡妇要“嫁人、生儿养女、料理家务”。他的担忧是,这些年轻寡妇如果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可能会无意中把时间用在不益于自己或他人的事情上。在这种情况下,保罗并不认为结婚会让她们偏离事奉,反而坚信婚姻会促进她们的圣洁生活。
我们能从保罗的回答中学到什么?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并没有在每种情况下把婚姻或单身当作“万能答案”。相反,他把人际关系置于神的使命之更宏大故事中。在所有情况下,他都首先强调对基督的委身。
那么,教会领袖应该如何鼓励会因婚姻问题而焦虑的单身信徒呢?
第一,讲故事。
凯特琳·比蒂(Katelyn Beaty)写道,教会历史上的单身宣教士可以成为单身信徒的榜样,“与当代社会那种物质至上、自我为中心的满足观形成鲜明对比”。教会可以通过周报和讲台,分享历史上以及当代未婚信徒如何在神国中成就美好工作,这能帮助单身弟兄姊妹看见自己在神国度里的不可或缺的尊严与价值。
第二,通过日常大使命事工,帮助单身信徒抵抗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为单身弟兄姊妹提供发挥恩赐的机会,让他们在教会及周边社区事奉。给他们途径去分享信仰、做门徒、将神的怜悯伸向邻舍。专注于使命和门徒训练,可以帮助年轻人避免沉迷于自我为中心的刷屏、打电子游戏或说他人闲话。此外,事奉他人还能帮助年轻人塑造品格,培养魅力,这些特质往往更容易吸引敬虔的异性。
第三,鼓励单身基督徒将婚姻视为宣教伙伴关系。
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里,年轻人很容易把潜在配偶最重要的条件局限于外貌。男生希望女孩子长得漂亮;女生希望男生有她能感受到的那种火花或吸引力。但基督徒的婚姻远不止于短暂的外貌吸引。正如提摩太·凯勒所说,婚姻的意义在于“彼此扶持,共同成长,成为神最终要造就的荣耀新人。”
这意味着,当基督徒父母或教会领袖教导年轻人如何寻找配偶时,最重要的标准不是外貌或短期吸引力,而是能够建立稳固友谊、在使命旅程中互相扶持的品格。
当然,在门徒训练年轻单身者的过程中,有时也需要直接劝勉,例如告诉一位年轻弟兄:“放下电子游戏,去约她吧!”但这些鼓励应该嵌入更广泛的门徒训练框架中,使年轻人能够从使命和救赎的视角看待婚姻与单身的神旨意。
我相信,将神的使命放在首位必会结出果实。如果我们以焦虑为起点,反而可能营造出让单身者感到压力山大的“速配”式事奉环境。但如果始终把使命放在第一位,我们将看到成熟、爱耶稣的信徒,学会在生活中活出基督徒的呼召。这不仅会赋予仍然单身的人尊严,也可能—蒙神恩典—让其中一些人像大卫和伊莎贝拉一样,最终在使命中相遇。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Promote Marriage and Dignify Singleness by Prioritizing God’s 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