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卡森神学更新中心
尼哥底母的三幕剧:怀疑、犹豫与新生
2025-09-13
—— Ryan Currie

蛇常常令人恐惧和厌恶。有一天我在徒步旅行时,突然听到脚边传来声响,一条响尾蛇正盘踞在我身旁,准备攻击。

在旧约中,蛇曾作为一种可怕的刑罚工具来惩治罪恶。以色列人在旷野中抱怨和悖逆上帝时,是让毒蛇去咬他们(民 21:6)。但即使在忿怒之中,神仍显出怜悯。他吩咐摩西造一条铜蛇挂在杆子上,凡仰望这铜蛇的,就必得医治(民 21:9)。用蛇来象征救赎,实在出人意料。

在耶稣与犹太人的宗教领袖尼哥底母谈话时,他就引用了这段旧约记载。某种意义上,铜蛇得以举起这一事件堪称预表十字架上的救赎:“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约 3:14-15)。这是耶稣向尼哥底母发出的邀请:仰望他,就必得救。

透过三个场景的描写,《约翰福音》精彩地呈现了尼哥底母从怀疑到犹豫、再到信靠这位“被举起来的人子”的心路历程。福音作者以此邀请读者放下一切怀疑、一切犹豫,通过信靠耶稣来认同他的身份。

第一幕:怀疑

尼哥底母第一次来见耶稣是在晚上(约 3:1–15)。约翰特别强调这次会面的时间,突显其隐秘性。尼哥底母承认耶稣是从神而来的(约 3:2),但他仍然不明白,处在属灵的黑暗中。他的行动仍隐藏在夜幕之下。

随着对话展开,尼哥底母对耶稣的宣告和教导感到难以置信。他很可能仍为耶稣洁净圣殿的举动震惊,尤其是当耶稣说:“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 2:19)。尼哥底母问“怎能有这事呢?”(约 3:9),正体现了他对耶稣的怀疑。他们的对话以叙述者对光与黑暗象征意义的评论作结:“光来到世间……人不爱光倒爱黑暗……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约 3:19-21)。

这段评论应当用到尼哥底母身上:一个被黑暗束缚,却正走向耶稣之光的人。他究竟会真正走进光明,还是继续留在黑夜的幽暗里?

第二幕:犹豫

关于尼哥底母的第二个场景强调了他身份认同的问题(约 7:50-52)。当时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召开公会,企图逮捕耶稣,但派去的差役因耶稣的讲道深受震撼,拒绝动手。尼哥底母也被卷入这场争论。约翰再次提到他时,特别强调其身份:尼哥底母“曾经夜访耶稣、属于他们当中一员”(约 7:50,当代译本)。而这一身份在这一幕受到了质疑。

尼哥底母提出应按律法给耶稣公平申辩的机会(7:51),却遭到其他法利赛人嘲讽:“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约 7:52)约翰特意记下这句带讥讽的质问,推动读者思考:尼哥底母到底属于谁?他是“属于他们当中一员”还是耶稣的门徒——一个“加利利人”?

第三幕:新生

耶稣被钉十字架后,尼哥底母突然再次出现,并成为关键角色(约 19:38–41)。犹太人因不愿让尸体玷污逾越节的安息日,要求彼拉多派人把耶稣的身体取下(约 19:31)。然而,讽刺的是,耶稣才是真正的逾越节羔羊,他正是逾越节所指向的实质。他们为了守住节期的影子,却拒绝了节期的本体——耶稣自己。

而尼哥底母却选择了相反的道路:他舍弃了节期的象征,紧紧抓住了实体。经文暗示尼哥底母亲自参与了安葬的过程,他显然不再在乎礼仪上的洁净——即便就在逾越节安息日即将开始之时。他不再隐藏在黑夜的阴影中,而是在预备日、安息日傍晚之前,公开地与耶稣站在了一起。这一刻,属于“光明”。尼哥底母的身份问题,似乎终于有了答案:他真正走进了光中。

比铜蛇更美的救恩

约翰要我们看见法利赛人和尼哥底母对耶稣截然不同的回应。法利赛人和宗教领袖把耶稣看作一条令人厌恶、恐惧的蛇,污秽而且危险。但尼哥底母却看见,耶稣才是医治与生命的源头。他仰望那位被举起来的主。正如以色列人在旷野因仰望铜蛇得医治,尼哥底母也因仰望耶稣,被从罪恶与黑暗中释放出来。

《约翰福音》把人类分为两大类:要么处在黑暗中,恨恶光明;要么重生,归向光明。尼哥底母的转变,正是“就光”的具体写照:真实信靠耶稣,并公开认同。

约翰记载尼哥底母的行动,是为劝我们也信耶稣(约 20:31)。他藉尼哥底母向我们发问:你仍在黑暗中,还是已经真正走进光明?

我们得到邀请,去仰望那位被举起来的人子,并信靠他(约 3:14–15)。怀疑与犹豫或许会拦阻我们,但无论如何,信靠他、公开认同耶稣,必会带来生命与自由。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Nicodemus: Incredulity, Indecision, and Identity.

Ryan Currie(瑞安 · 柯里)(南非神学院博士)是国际领袖培训组织的全球合作伙伴,同时也是阿联酋海湾神学院圣经和神学助理教授以及学生助理院长。自 2015 年起,他一直在海外任教,并在“希望之旅”(Hopful SoJourner)上撰写博客。他是圣约希望教会的成员。
标签
约翰福音
怀疑
认信
卡森中心
犹豫
相信
尼哥底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