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讲道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2025-11-15
—— Mikey Lynch

基督教事工的每个环节都涉及实际考量。我们敬拜神、传扬祂的特殊启示时,既立足于受造世界的背景,也运用我们对普遍启示的理解。读经需要理解与解释的能力,儿童事工要掌握成长规律与管理技巧,音乐事工则关乎演奏技术、表现力和设备操作——讲道同样如此。除了解经、神学整合、福音呼吁、牧养劝勉、护教与伦理等问题外,讲道的构思与呈现方式也值得关注。

讲道是一门带有主观性的技艺。文化背景、个人特质、经历和偏好都会影响我们的观点,同时也必然涉及神学、教会论和事工实践等核心议题——这些正是关乎教会与属灵生命的根基。教育理念的差异也会显著影响对讲道的讨论。因此,本文并非权威指南,而是抛砖引玉之作。我们将重点探讨讲道呈现中的两个实际问题(肢体语言与语音变化),通过提问启发思考,并提供一系列实用建议。

肢体语言与空间运用

即使站在讲台后一动不动,或是捧着讲稿照本宣科,许多传道人依然能讲得引人入胜。但我仍然认为,主动运用肢体动作和空间(如果条件允许)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手势可以强化信息,并抓住会众的注意力。比如用手指计数列举要点;在水平方向上模拟时间线(注意:你的右手边对应会众的左侧,因此手势应从你的右向左移动,让会众看到的是从左到右的流向);指向上方表示天堂,指向下方象征地狱;张开双臂模仿十字架的姿势;双手交握示意祷告;挠头或摸下巴表现思考;向左伸手说“一方面”,向右伸手说“另一方面”;展开双臂表达包容;双手滚动示意持续进展……等等。为了让手势更丰富,建议在讲道时全方位运用空间——从头顶到脚下,从左到右,甚至前后移动,使表达更加生动。

如果场地和技术允许自由走动,你还能更进一步地来传递信息并调动会众。我常常不明白,为什么大型特会上,许多传道人即使戴着耳麦或领夹麦克风,也几乎从不离开讲台。这实在是错失良机!为什么不走到舞台一侧,和那边的听众互动?为什么不利用空间辅助信息传递,或者至少用来维持会众的注意力?

若能巧妙结合空间运用,手势的传达效果会更为显著。比如,你可以将身体左侧的某个区域设定为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或某个神学观点的“专属位置”——通过手势指向这个空间,甚至对着它说话,仿佛在与一个虚拟对象互动。接着,你可以在另一个方向为第二个角色或观点划定区域。这样一来,你就能直观地展现这两者(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关联。

不过,动作越活跃,越需要注意避免适得其反。小心别走出聚光灯范围,或站到某些会众看不见的位置,甚至跌下讲台。也要警惕那些因重复而显得分心、怪异甚至滑稽的习惯性动作。记得约翰·查普曼(John Chapman)曾对一位年轻传道人说,他来回踱步的样子像只老虎,真该有人扔块肉给这位“亲爱的弟兄”,好让他站着不动!

我个人认为,幻灯片和讲道大纲的作用被大多数人高估了,尤其是那些塞满元素和图像的版本[1]。它们未必比结构清晰、表达生动的讲道更能促进理解或抓住注意力。更关键的是,许多人误以为这些工具是“视觉型学习者”不可或缺的辅助,却忽略了讲道本身早已是视觉与肢体语言的综合呈现。

对空间、手势和表情的恰当运用,本质上与幻灯片的功能异曲同工。若再加上实体圣经(或圣经软件)的互动,以及会众随手记笔记的可能,视觉辅助的需求其实已被自然满足。我并非反对使用幻灯片或大纲,但主张将它们从必要最佳实践的位置上请下来。

语音变化

有时,一篇讲道显得枯燥或无关紧要,问题往往出在表达方式上。真正单调的讲道其实很少见,但许多传道人对自己声音变化的掌控如此贫乏,以至于给人的印象近乎单调——“像在讲课”是常见的批评(这对那些讲课生动的人可不公平)。

在澳大利亚,许多传道人为表现谦卑温和,刻意避免任何”表演感“。但事实上,对群体讲话与对个人交谈截然不同。严格来说,用像私下聊天一样的形式演讲,反而不自然。某种程度上,面对大众需要更饱满的表达方式。就我所闻,大多数澳洲传道人若能扩大这三个维度的变化范围,讲道会更有感染力:音量、语速和音调。

通过调整音量(有时是整个句子,有时是零星几个词),我们能增强讲道的张力。比如:从铿锵有力的宣告,逐渐转为(稍响的)耳语般的声音。即使不习惯走极端或场合受限,中间仍有丰富层次可挖掘。仅凭细腻的音量起伏,就能为信息增添情感分量。

说话的节奏就像无形的标点符号——通过调整语速和停顿的时长,你不仅能给句子画上句号,还能在口语中实现括号补充、段落分隔的效果。当需要列举要点或开启新的论述方向时,适当的语速变化就是最自然的提示符。不同的节奏承载着不同的情绪:急促传递紧迫感,缓顿制造期待,拖长的静默酝酿敬畏或哀伤。在易懂的段落适当加速,还能缩短总时长——许多讲道之所以乏味,正是因为浅显的内容说得太慢。

讲员的音调变化能起到强化重点的作用:低沉声线显得庄重,高昂语调传递热情。通过音阶的波浪式移动(避免机械的固定模式),能让句子更悦耳;而在适当处回归平调反而有力量。音调也可作为标点:比如句尾上扬表疑问,列举事项时用较高音调重复已知项,再用降调强调新内容。

掌握讲道的艺术,就像匠人精进手艺。当传道人不断打磨自己的表达,每周的讲台就成为了传递神话语的管道,让会众在聆听中遇见真理。

* * * * *

注[1]:更不用说制作这些幻灯片还会额外占用传道人的时间——尤其是需要提前准备好的情况。不过现在有了生成式AI技术,做幻灯片应该能快不少。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澳大利亚福音联盟网站: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Preaching Delivery.

Mikey Lynch(米奇·林奇)是福音联盟澳大利亚分部的编辑主任,福音联盟澳大利亚的校园事工主任。他还是塔斯马尼亚大学(UTAS)的校园团契主任,塔斯马尼亚州“异象 100 ”(The Vision 100 Network TAS)的创始人之一。
标签
讲道
技巧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