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是圣经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这一点毫无疑问。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在于后来的圣经作者不断借用出埃及的意象和主题,来阐明他们自己的神学思想。因此,“出埃及”常被理解为“解脱之路”:以色列人困在埃及的残酷奴役中,耶和华用祂的大能拯救他们,好像如鹰展翅,背负他们离开困境。
然而,耶和华对“出埃及”的计划,不仅仅是要把祂的子民带出来,更是要领他们进去一个地方。从故事一开始,主就对摩西说:“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出了那地,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去。”(出 3:8)
在完成这场伟大的救赎之后,耶和华再次向以色列人重申祂恩典的旨意,说:“我必亲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出 33:14)因此,主的心意并不仅仅是让以色列人脱离埃及,更是要带他们进入那“流奶与蜜之地”的安息之所。(出 3:17;申 26:8–9;诗 105:43–44)
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进入应许之地对以色列如此重要?为什么圣经将那地描绘成一个富饶丰盛、生态充盈的土地?换句话说,应许之地在神学上究竟意味着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看看在摩西五经和《约书亚记》中,神如何描写以色列人将要进入的那片土地。我们会发现,迦南地其实预表着伊甸园。造物主在伊甸园中的计划,在应许之地得以部分延续,而这延续本身,就是在指向将来全地得以完全更新的那一日。
我们先来看伊甸园的一些细节。在那里,亚当和夏娃生活在耶和华的同在之中,享受着完美的自然环境。他们在园中蒙受祝福,神吩咐他们要“生养众多,遍满全地,治理这地。”(创 1:28)他们生命的最终目标,是能与造物主一同享受安息。(创 2:1–3;3:8)
然而,他们因没有听从耶和华的吩咐(3:17),被逐出了伊甸园:“于是把那人赶出去;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把守生命树的道路。”(创 3:24)人类因此离开了那有神同在、充满祝福与安息的地方,被放逐到一个“长出荆棘和蒺藜”(3:18)的世界中劳苦度日。但他们依然有盼望。神应许女人的后裔将要来临,其中一位要“伤蛇的头”,打败人类的仇敌(3:15)。这个应许意味着,神已经在施行计划,要重新开启伊甸,让人类重新进入那与祂同在、充满祝福与安息的世界。
接下来,我们来看应许之地在神学上的意义。圣经常用伊甸园的意象来描绘应许之地,那里是亚当和夏娃失去的乐园,也是人类重回神同在之地的象征。
摩西以伊甸园的语言和图像描述应许之地。在那里,以色列人将蒙受祝福(创 12:1–3;申 28:2–6),生活在如园林般肥沃的环境中(创 26:12;出 3:8;利 20:24;26:4;民 13:27;申 6:3;书 5:6),他们要生养众多(创 15:13–18,26:3–5,28:13–14;出 23:26),听从神的声音(创 26:3–5;申 28:1–2),并在神的同在中享受安息(出 33:14;申 12:10),不再受仇敌的威胁(创 22:17–18;利 26:6–7)。
由此可见,以色列人在应许之地的景象,正如起初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的光景。其目的在于将以色列塑造为新伊甸园中的新亚当。雅各甚至感叹说:“这地方何等可畏!这不是别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门。”(创 28:17)因此,应许之地是造物主特别预备的地方,使祂能再次与人同住,就如当初在伊甸园中一样(利 26:11–12;申 23:14)。这样,神在创造之初的计划,就在那片土地上以象征的方式重新显明出来。
《约书亚记》也延续了同样的神学主题。“安息”的应许出现在约书亚征战的开端与结尾,构成整卷书的结构(书 1:13,21:44)。这说明整个征服的核心目的,是在应许之地建立一个与伊甸园相似的神圣空间——一个安息之所。而这只有在神的仇敌与以色列的仇敌被战胜之后才能实现(书 21:44,22:4–8,23:1)。这样的图景让人联想到伊甸园最初的安息(创 2:1–3),也暗示了人类重新进入神同在的道路(3:15)。
《约书亚记》中有一幕特别体现了这一神学主题:在《约书亚记》5:12–15,以色列人遇见“耶和华军队的元帅”,这场相遇令人想起《创世记》3:24 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情景。两处故事都有共同的元素:(1)一位天上的人物;(2)手中拿着刀剑;(3)守卫“道路”;(4)位于圣地的东边;(5)那地满有果实。不同的是,亚当和夏娃是在被赶出,而约书亚则带领神的子民进去。这场相遇象征着人类被逐出伊甸的情景得以反转。再次强调一个重要的神学真理:应许之地是伊甸园的预表性再现。伊甸园是神圣的地方,人类必须回到那里,才能完成神赋予他们和全地的使命。
然而,故事并没有在应许之地结束。回望创造之初的蓝图,我们会发现,这一神学性的“土地”概念也把我们的目光转向创造的未来。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不仅让人回想起伊甸园的起初景象,也预示着将来全地要经历那完全而最终的更新。神创造的目标是与祂的子民同住,这目标从未搁置;圣经的故事始终在篇章与人心中保留着这份盼望。
旧约中多处对应许之地的描绘,都带有伊甸园的色彩(例如,赛 51:3;珥 2:3;结 36:35)。因为应许之地本身就是天堂的预表(来 4:4–8)。因此,圣经劝勉基督徒,我们也当彼此劝勉,要识破罪的诡计,持守信心到底(3:12–14)。唯有如此,才能进入那最终、永恒的“神的安息”(4:9–11),就是应许之地所预示的安息(4:8)。
救赎并不仅仅意味着脱离地狱(虽然这确实包含其中),也不是逃避受造的世界。完全的救恩,不只是“出来”,更是“进入”——进入一个更新的受造界,也就是那“新天新地”(启 21:1)。使徒约翰这样描述那个地方:“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启 21:3)在那地,我们将得享至高的喜乐,“得以吃生命树的果子”(启 2:7),那是永无止境的世界,充满神永恒的同在与安息。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Promised Land: Why and to Wha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