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过得漫长而沉重,眼目所见都是难以言喻的邪恶与不公。因此,今天早上我反复思量是否该写些什么,如果应该,写些什么呢?当激情沸腾时,总有说出不合时宜或缺乏同理心之言的风险。因此,当我将这些思绪倾注于屏幕时,它们在我脑海中同样纷乱无序,在此恳请读者们对我和我所写下的宽容以待。
本周始于夏洛特传来的噩耗,紧接着是乌克兰年轻难民伊琳娜·扎鲁茨卡的惨烈视频——她在列车上遭到一位精神失常者的残忍刺杀,而此人本不该获得自由进入社会。(据我所知,正是他亲生母亲将他送交市政当局。) 如果你看到那段视频——一个比我女儿大几岁的女孩,身体蜷缩如受惊的孩子,在瘫倒前几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恐惧与不公就会如同胆汁般翻涌。在这个许多乌克兰人死于一个魔鬼之手的世界里,一个年轻女孩逃往美国以为能获得平安,却死于另一个魔鬼之手。本周初,我分享了《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一篇标题带脏话的文章,夏洛特市政当局确实该挨痛批。但耐人寻味的是,本文出自不信神的作者之手,他似乎比某些基督教评论员更透彻地把握了政府本质与首要使命:遏制邪恶。
随后更震撼的消息传来: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刺身亡,遇难时年仅 31 岁。一位丈夫、两个宝贵孩子的父亲。他以敢于深入敌营辩论著称,时而劝谏,时而激辩,却始终勇于投身论战。西方文明最辉煌的传统正奠基于此——古希腊人在广场辩论,大学成为思想碰撞追寻真理、善与美的殿堂。今年早些时候,加州州长加文·纽森推出播客节目时,特邀查理·柯克担任首位嘉宾。如今这位青年才俊却在盛年时殒命,凶手很可能就是那些高喊“沉默即是暴力”口号,却带着步枪闯入公开论坛的暴徒。更令人发指的是,左翼阵营中普遍流露的网络幸灾乐祸或冷漠态度,暴露了某种只能用“魔鬼化”形容的黑暗本质。正如我一位澳大利亚友人今晨所言:“我们亲手培育了一群憎恨西方价值观的群体,他们却仍在吮吸着西方的乳汁。”
有人说本周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如同美国在 9·11 事件后失去的纯真。我的孩子们不曾经历过那一天之前的世界。他们不会知道去机场时只需走过金属探测器就能进入登机口送别亲友的感受。他们不了解旧世界——那个将整架飞机劫持了同乘客一起作为武器的念头不可想象的时代。正如他们不记得科伦·拜恩或桑迪·胡克事件前的世界——那时我们在学校进行火灾或龙卷风演习,却从未想过要进行“枪手应对演练”和“封锁准备”。
昨日高中毕业班的女儿回家时,已从朋友处看到查理·柯克颈部中弹的视频。数日前她刚目睹伊琳娜·扎鲁茨卡遭刺杀。想到我的孩子本周竟在光天化日下见证两起处决,心如刀绞:主耶稣啊,请你快来!这绝非本该有的世界。
若没有每日的祷告,我不知该如何度过这样的时日。每日三次的祈祷,让圣经的话语如呼吸般进出心间,是我唯一能找到安定的方式。在祷告凳前,我以约沙法的呼求将国家托付给主:我们不知所措,但我们的眼睛仰望你。我祈求教会成为世上的盐与光,成为良善的力量,正义的捍卫者。愿意见解相左的弟兄姊妹学会彼此相爱而非憎恶。
我诵读《诗篇》——哀歌,是的,还有咒诅的《诗篇》。那些祈求上帝折断谎言之口、挫败埋伏无辜者的阴谋、兴起施行公义的祷告。耶稣教导我们爱仇敌、为迫害者祷告,祂却从未回避吟诵审判《诗篇》。使徒们亦然。将报复权交托上帝是信心的行动;呼吁政府制止邪恶则是爱邻舍的实践。
此刻不仅悲恸,愤怒亦属正当。故当使徒保罗告诫我们“生气却不要犯罪”(弗 4:26)时,我们祈求圣灵的扶持。我们是蒙神之子宝血赎回、得着圣灵大能的子民,当为加害无辜者的恶徒祷告。我们要安慰并扶持孤儿寡妇——此刻正体现在查理·柯克悲痛的家人身上。时代虽邪恶,但神并未缺席。在基督再来之前,我们祷告哀恸,抵挡黑暗,坚守公义,反对一切形式的邪恶,并为那永不震动的国作见证。
译:DeepL;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作者博客:Scattered Thoughts from a Heavy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