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圣约论(Progressive Covenantalism)与新圣约神学(New Covenant Theology)是两种福音派圣经神学体系,旨在理解神从创世到基督的整个救赎计划如何逐步展开。具体而言,它们探讨神永恒的唯一计划如何通过圣经中的诸约逐步显明,所有应许如何在基督里成就,并应用于作为神新约子民的教会,从而帮助我们根据圣经得出正确的神学结论,归荣耀于神并使人得益处。
本文将阐述渐进圣约论的独特观点。通过将其与时代论(Dispensational Theology)和传统圣约神学(Covenant Theology)对比,突出其在圣约演进、以色列与教会的关系,以及以基督耶稣为核心的圣经整体叙事框架等议题上的不同立场。
所有基督徒都认同,圣约是圣经叙事的核心,也是神救赎计划逐步展开并在基督里成就的关键。所有基督徒也都接受,在整个历史中,救赎的进程是分阶段展开的,这些阶段通常由圣经中的诸约来划分。而且大家也一致认为,神在基督里完成的救恩目的,必然带来了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的改变。不过,基督徒在具体讨论各个圣约之间的关系时,却存在分歧。这不是什么新的争论。初代教会的使徒们就曾努力探讨基督所带来的新约工作意味着什么(徒 10-11、15;加拉 3-4;弗 2:11-22)。
直到今天,基督徒对于各个圣约之间究竟如何相互关联,仍然有不同看法。这种分歧也影响到其他神学议题,比如:基督所成就之“新”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哪些道德要求对今天的基督徒仍然适用(例如关于十诫及安息日/主日遵守的分歧);以及旧约中的应许如今如何在基督和教会里实现,这又涉及到更广泛的以色列与教会的关系及以色列民族在神计划中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在福音派神学内部,人们往往在时代论或圣约神学的框架下讨论这些议题,而渐进圣约论与新圣约神学则可以视为两者之间的中间观点。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较新的立场,我们首先需要简单了解一下另外两者的基本观点。
作为一个神学运动,时代论起源于十九世纪初期的英国弟兄会(the Brethren),并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时代论神学经历了多次修订,目前一般分为经典时代论、传统/修订版时代论和渐进时代论等不同形式。
时代论把救赎历史划分为若干不同的“时代”,用以反映神救赎计划的不同阶段。经典时代论把历史分为七个时代,后来的一些时代论学者对时代的划分进行了调整和简化。不过,无论是哪一种版本,以色列与教会的区分始终是时代论的核心。这一观点与他们对圣经中各个圣约及其关系的理解紧密相关。对所有类型的时代论来说,“以色列”指的是一个民族性、国家性的群体,而教会在神的计划中,绝不是那个得到了更新、复兴、末世性的以色列。外邦人的得救并不等同于对神应许给以色列的实现,这些应许仍然保留给作为民族的以色列,并且是在基督的统治下拥有应许之地,这一应许需要在基督前千禧年再来时得到实现与成全。
因此,教会在神的计划中是一个全新的存在,与以色列在本质上不同。尽管在当前这个时代,教会是由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组成的,但教会现在所领受的,只是神当初应许给以色列的属灵祝福。然而,将来基督要统治的对象是得赎的万国,而不是把教会当作另一个独立的“民族”(people group)。如今的教会,作为新约的子民和永恒的神学实存,并不会以现在的形式完整、均等地承受神在基督里所应许的一切,也不会以现有的样貌继续存在。相反,如今组成教会的犹太信徒和外邦信徒,届时会与得赎的以色列国家及外邦列国一同,在基督的统治下按各自的民族身份和所领受的特别应许来生活。这样,时代论就清楚地区分了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和教会(作为一个属灵群体),而教会在当下只是一个初步的、预表性的呈现。同时,时代论认为如今的教会是由重生得救的人组成的,因此,只有那些亲口承认信仰的人才应当接受洗礼。对教会来说,洗礼并不等同于旧约之下割礼对以色列所代表的意义。除个别例外外,时代论神学基本上主张信徒洗礼,而非婴儿洗礼。
圣约神学则植根于宗教改革及其后期的发展阶段。它在《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1643–1649)及其他改革宗信条中被系统化最为清晰。圣约神学通过神与人所立的圣约来组织解释历史中的神计划。与时代论一样,圣约神学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但一般而言,圣约神学强调三个核心圣约:一是救赎之约(covenant of redemption),即神永恒的计划;二是行为之约(covenant of works),就是神与亚当代表全人类所立的约,因亚当的悖逆,带来了罪与死亡;三是恩典之约(covenant of grace),在基督里为拯救神的百姓而立,这个约在历史中通过不同的圣约施行逐步展开。
虽然圣约神学承认圣经中存在多个圣约,但通常会把从亚当到基督之间的众多圣约,归纳在恩典之约这一大框架下。这样一来,与时代论不同,圣约神学更强调以色列与教会之间的延续性,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只是在不同阶段以不同形式存在。因此,圣约神学认为以色列与教会之间至少有两方面是一致的:这两个群体都包含真信徒与非信徒(也就是一个混合的圣约群体);而他们各自的圣约记号(割礼与洗礼)所表明的是同一个属灵实质,因此,圣约神学主张对教会中的婴儿施洗。
在福音派神学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属于时代论或圣约神学阵营。近年来,一些学者试图在这两大观点之间提出一个中间立场,这就是渐进圣约论和新圣约神学。
虽然这两种观点常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但它们之间其实存在足够的差异,需要加以区分。举例来说,在新圣约神学内部,有些人并不同意用“创造之约”这个名字,有些人不认可基督是“主动顺服”,还有一些人对神道德律与十诫的关系理解得不够细致。而渐进圣约论则明确肯定有创造之约,认为神向亚当(以及全人类)提出了完全顺服的要求,因此基督为了使我们在神面前称义,必须完成主动的顺服。此外,渐进圣约论也坚持十诫是神道德律的体现,如今在基督里同样适用于基督徒。不过,两者都认为神的整个计划和一切圣约的应许,最终都在基督和新约里得以成就。接下来主要介绍的是渐进圣约论的基本内容,可用以下三点来概括:
第一,神独一的计划通过多个圣约逐步启示,最终在基督里成就。
与圣约神学类似,渐进圣约论也认为,圣经中的圣约是神在历史中展开其救赎计划的核心途径。然而,渐进圣约论强调,圣经呈现出多个不同的约,这些约逐步揭示了神为其独一子民所设立的救赎计划,这个计划在基督和新的圣约里达到终极、成全与目的。圣经中的每个圣约都对神这套统一的计划有所贡献。为了全面认识这一整全的计划,我们必须在了解每个圣约的独特处境后,先把它放在其前后文的关系里,才能正确应用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透过这些约的逐步推进,我们才能明白神的整个计划,看见一切应许如何在基督里成就,并应用在教会这新约子民身上(来 1:1-3;弗 1:9-10),知道今天该如何作为神的百姓而活。
第二,圣约不只是圣经叙事中的一个统一主题,更是整本圣经救赎历史的脊梁,从创造之初开始,直到在基督里得着成全。
渐进圣约论主张,圣约不仅仅是圣经神学中的统一主题,更是神启示其计划的方式,预告基督的来临,并在神学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构成了圣经救赎故事的主轴。然而,与传统圣约神学的多数代表不同,渐进圣约论并不简单地将圣经中的诸约分成两个类型:行为之约(律法)与恩典之约(福音)。尽管律法与福音作为神学概念本身至关重要,但这种划分并不能完整表达圣约的丰富性。同样,它也不照着圣约或时代论那样,把圣约区分为无条件的(或称“王赐之约”)和有条件的/双边的(或称“宗主-附庸之约”)。
为什么不呢?因为每一个圣约事实上都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元素:既有神单方面的应许,也有人类需要顺服的责任。然而,我们仍需清楚区分堕落前后的创造之约,因为只有在基督里,救赎才有根基。正是因为这些双重元素的交织,使得圣经中的圣约故事线呈现出一种张力。这个张力随着神计划的推进而愈发明显,直到在基督完全顺服的生与死中才得以解决。
一方面,圣约启示我们这位三一神——创造者也是立约者——是一位信实守约的主。当神主动与人建立圣约关系时,祂永远是那位信实的一方(来 6:17-18)。即使人在约中失信,神自《创世记》3:15 开始所应许的,仍然坚定不变。但另一方面,神又要求人完全的顺服,这正体现出圣约中的双边性。然而,随着圣约的推进,神的信实与人的悖逆之间的张力日益明显。对我们来说,顺服不是可选项。因为神是圣洁公义的,祂自己就是道德的最高标准,而我们却悖逆了祂。但照《创世记》3:15 看来,神的应许与一位顺服之子的出现密切相关,他将要翻转亚当悖逆所带来的后果。那么,这样一位完全顺服神、满足神圣洁要求的儿子在哪里?在我们的罪得以除去之前,神怎样能继续与我们建立关系呢?就是借着圣约,张力一步步加剧,也正是借着圣约,这个问题得到解答:神自己——那位立约、守约的神——要亲自出手,藉着赐下一位顺服的代表,也就是基督,来成全祂的应许。
因此,正是通过众多彼此关联的圣约,从亚当与创造之约开始,最终在基督与新圣约中达到高潮,神那一个永恒的计划在历史中逐步显明出来。特别要指出的是,从创造之约开始是非常关键的,理由有二:
第一,创造之约是之后所有圣约的根基。因为后来的圣约都是在展开亚当在世界中的角色。亚当,以及全人类,都是照着神的形象被造的“儿子”,是受托治理世界的“祭司-君王”(创 1:26-28;诗 8)。亚当与神有直接的关系,他的任务是将神的治理带到受造界。然而,神需要这位约中的代表完全顺服,亚当失败了(创 2:16-17;创 3章)。但神仍施恩应许,将来会有一位“女人的后裔”来到(创 3:15),他要成为更伟大的亚当,扭转罪与死亡带来的咒诅。事实上,后来所有的圣约代表人物都只是亚当的缩影,他们并不是那位更伟大的亚当,而是指向基督的代表。亚当作为受造界的代表,为后来的发展定下了方向,也预表了基督的整个工作(来 2:5-18)。
第二,创造之约也是建立各种预表模式的基础,这些模式最终都在基督和新约中达到终点。例如,第七日的安息(创 2:1-3;出 20:8-11)预示着我们在基督里的救恩安息(来 3:7-4:13);伊甸园作为圣所一般的圣殿,预表基督为新圣殿的实现;婚姻也指向更深远的现实,就是基督与他百姓之间的关系(创 2:24-25;弗 5:32)。这些预表,最终都会在末世中归于基督和神的新约子民,即教会身上得以完全实现。
因此,创造之约为后续所有圣约奠定了共同的基础,这一基础贯穿整部圣约历史,最终连同所有圣约一起,在基督里得着成全。神那永恒的救赎计划,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展开,从亚当的创造开始,最终在基督里得以完满。
然而,正是在新圣约中,所有先前的圣约才得到成全。因为所有的圣约都是神救赎计划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圣约独立存在;离开在基督里的成就,任何一个圣约都无法真正被理解。的确,新约的成全具有已然-未然的特性;但先前圣约中所启示、所预表、所应许的,如今已经实现在基督里了。正因如此,耶稣是末后的亚当,是新创造的元首(罗 5:12-21;林前 15:21-22;来 2:5-18);他是那真正的亚伯拉罕后裔,为万邦带来福分(加 3:16);他是真以色列,完成了以色列所有失败的使命(太 2:15;约 15:1-6);他是大卫更伟大的子孙,治理列国和全地,为万有之主(徒 2:32-36;罗 1:3-4;诗 2,45,110)。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旧约中的圣约对我们今天就毫无意义。它们依然是神所默示的圣经,永远有效,乃是为了教导我们、使我们成长(提后 3:16-17)。但既然基督已经来到,基督徒如今已不再处于这些早期圣约的管辖之下(除挪亚之约在末世成全前仍具普遍性)。作为新约之下的教会,我们依旧顺服整本圣经,包括十诫,但我们是从在基督里的成全这个角度来理解和遵行(林前 9:19-21)。
第三,救赎历史中的以色列-基督-教会关系。
在探讨以色列与教会的关系时,渐进圣约论强调两个重点:首先,神的子民只有一个,但由于各自所处的圣约不同,以色列与教会之间在历史进程中有其区别。教会是在救赎历史意义上的新群体,因为她是新圣约下的群体。其次,我们必须从基督论的角度来理解以色列与教会的关系。教会并不是直接成为“新以色列”,也不是替代以色列;相反,教会是在耶稣基督里成为神的新创造,由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组成。这是因为耶稣是末后的亚当与真以色列人,是那信实的亚伯拉罕的后裔,借着他的救赎工作承受了神的应许(加 3:16;弗 2:11-22)。因此,教会与基督联合之后,便成为神的新圣约子民,在本质上与历世历代的选民一脉相承,但在结构与性质上与旧约下的以色列有所不同。如今,在基督里,信主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同为一体,在基督里一同承受神的所有应许(加 3:26-4:7)。更重要的是,基督与他百姓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会是因在基督里而得着神一切应许的群体。
这种对以色列-基督-教会关系的理解,在至少两个方面不同于时代论神学和圣约神学:第一,相较于时代论,渐进圣约论认为,耶稣是以色列与亚当所预表的本体(antitype),在他里面,神所有的应许都得着实现,而这一切是为了教会,这个由重生得救的犹太人与外邦人所组成的群体。此外,连地土的应许也在基督里成全并终极实现。基督借着他的工作,为我们赢得新创造,当他再来时,将带来那完全更新的世界(罗 4:13;弗 6:3;来 11:10、16;太 5:5;启 21-22)。作为末后的亚当与真以色列人,耶稣是新创造的第一人,他藉十架的胜利与复活的大能,把万有置于自己脚下,从而赢得这新创造(来 2:5-18)。因此,“地”不仅仅是回顾伊甸园和创造的预表,也指向基督与那将来的新天新地。
第二,相较于圣约神学,渐进圣约论强调:基督所建立的新约子民,与旧约下的以色列,在结构与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旧约之下的以色列是一个混合群体,包括了信主的与不信的人(罗 9:6);但新约之下的教会,是由那些因信与基督联合,并真正得着救恩的人所组成的群体。新的圣约至少包括赦罪、圣灵的赐下与心灵的割礼。因此,与以色列不同,教会是一个信而重生的群体,虽然我们仍然等待基督再来时那最终的成全。基于此,新圣约的记号——洗礼——只适用于那些公开承认信仰、且在生命中显出可信证据之人。洗礼与割礼所代表的意义不同,这正是由于它们所归属的圣约本质不同。若认为两者象征的意义相同,便是混淆了圣约范畴的基本概念。
最后,对渐进圣约论可以这样简要总结:在福音议题上,虽然它与时代论和圣约神学有许多共同点,但渐进圣约论强调,在神一切的计划和旨意之中,基督耶稣才是中心。在他里面,神的每一个应许都是“是的”,都是“实在”(林后 1:20);因着恩典,作为教会的我们得享他荣耀得胜之工,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直到永远。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Progressive Covenantalism and New Covenant Th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