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和华)的日子”一词既指在末了耶和华将通过基督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降临来刑罚和恢复整个世界的那个时间,也指表明了和指出那日到了的那段最终的时期。不悔改的罪人应该惧怕主的日子,但那些蒙饶恕和救赎的人可以充满盼望地期盼它。
旧约用灾难、战争和献祭的重叠形象将主的日子描绘成一种刑罚;它通过强调在弥赛亚大卫之君的统治中,神的同在降临在祂百姓身上凸显出那日是更新的日子。然后新约将基督耶稣确定为最终实现主的日子之人,通过祂的死亡和复活开启它,并将在祂第二次降临时完全成就它。对于选民来说,耶稣的死标志着神为罪而发的愤怒已平息,祂的复活标志着新创造的开始。然而,对于非基督徒来说,主愤怒的日子仍在未来,它将随着灾难、战争和献祭而来,因为作为勇士的神将进入空间和时间来刑罚祂的敌人,并重建正确的秩序,在那里祂将被高举过于诸天。
“耶和华的日子”一词及与之类似的简称(例如,“那日”)既指耶和华将刑罚和恢复/重新创造整个世界的最终时间,也指表明了和指出那日到了的那段最终时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日”指的是在这个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件而非指一个时间范畴。一方面,神的先知和使徒将主的日子确定为一个高潮事件——神将建立祂的主权,消除一切邪恶,并在普世范围内带来持久和平(例如,番 1:14-18,3:8-10;帖后 1:9-10;彼前 3:10)。这一现实在基督第一次降临时就已经到来,但只有当祂第二次降临时才会完全实现。另一方面,圣经中的人物还将“耶和华的日子”这样的语言用在预表耶和华进入空间和时间通过刑罚邪恶来重建正确秩序的各种情况——不但在广阔世界(耶 46:10-12;俄 15;番 3:8;参赛 2:10-22,13:1-22;结 30:1-9;珥 3:9-16)也在以色列和犹大(结 13:5;摩 5:18;亚 14:1;参赛 3:1-4:1;珥 1:15,2:1-11、31;摩 5:18;番 3:7;玛 4:5 [来 3:23])。
主的日子不仅是伴随着神圣愤怒的时刻,它也实现了重建末世安息的盼望(来 4:9、11)。在创造周的第七天,耶和华神从祂一切的劳作中休息了(创 2:1-3),标志着这个世界恰当的秩序来自整个受造界为神作为至高者在祂圣殿中治理这个世界而欢庆(诗 132:7-8、13-14)。人在伊甸园中的悖逆打破了天国的和平,使得造物主耶和华作为战士而奋起。祂再次作工(见约 5:17,9:3,14:10)着手重建国度的安息和秩序,最终将通过祂的弥赛亚、胜过罪的救赎者实现这一目标(创 3:15;亚 3:9,13:1;太 11:28-30)。从救赎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个创造周末尾神掌权的那安息日不仅是对已发生之事的见证,还描绘出了本应及将要成就之事。历史正在走向它的目标——那是主的日子,它的成就一方面将带来最终的刑罚,一方面将带来一个新创造。在这里,耶和华将通过祂的弥赛亚大卫之君(例如,赛 9:6-7,11:1-10;耶 23:5;结 37:24)而得高举,在这里有享受神同在,圣洁又平安的余民(例如,赛 4:2-6;番 3:11-20;亚 14:1-21;参珥 2:28-32;摩 9:11-15)。
即将到来之主的日子包括了刑罚和更新。
作为刑罚之主的日子
耶和华日子的破坏性直接源于祂对背约的正义之怒。“必有万军耶和华降罚的一个日子,要临到骄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为卑”(赛 2:12,参 13:9;玛 4:1[3:19])。在那日,悖逆者将无处求援(赛 10:3-4,24:5-6,33:14;珥 2:11)。
旧约使用了灾难、战争和献祭等重叠意象来描述即将到来的烈怒时刻。前者预示着自然界和人际范畴中的灾难,而后两个形象则描绘出耶和华将通过律法刑罚仇敌来在祂的世界中重建正确秩序。正义要求神施以刑罚,因唯有通过流血——无论是代赎者的血还是罪人的血(利 17:11;民 35:33;撒下 21:3;赛 22:14)——祂才能接受赎罪祭。
灾难
圣经作者经常将耶和华的愤怒之日与黑暗、风、地震和云联系起来,这回应了主在亚当和夏娃犯罪后与他们的会面(创 3:8),以及祂在西奈山降临在以色列人面前建立旧约(出 19:16)。“万军之耶和华必用雷轰、地震、大声、旋风、暴风并吞灭的火焰,向她讨罪。”(赛 29:6,参 30:30;珥 2:30-31)。暴风雨和阴影、阴暗和震动这些不详的警示形象展示了耶和华的怒气及其紧迫性,并突出了祂即将带来毁灭之日的临近,不仅对个体(撒下 22:12;伯15:22)和列国(赛 13:10,30:30 参赛 30:33;结 30:3;珥 3:15;番 1:15),也对以色列/犹大(赛 5:30,8:22,29:6;参珥 2:2、30-31;摩 5:18、20,8:9)。
虽然以色列中的许多人设想主的日子是光明的一天,但先知们强调,对所有不悔改的人来说,这确实是黑夜。“你们为何想望耶和华的日子呢?那日黑暗没有光明”(摩 5:18;参弥 3:6)。“我将你扑灭的时候,要把天遮蔽,使众星昏暗,以密云遮掩太阳,月亮也不放光。我必使天上的亮光都在你以上变为昏暗,使你的地上黑暗。这是主耶和华说的。”(结 32:7-8;参 珥 2:2、10、31,3:15;摩 8:9;番 1:15)。当神进入我们的空间和时间时,自然力量会做出回应;风暴被唤醒,大地震动。这种对耶和华日子的描述应该让人心惊胆战。
战争
主的日子之黑暗有时可能不是指风暴,而是指作为神圣战争之受害者而灭亡的感官体验。在耶和华的日子,神仇敌的生命之光确实会熄灭。因此,西番雅将主的日子描绘成“……愤怒的日子,是急难困苦的日子,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是吹角呐喊的日子,要攻击坚固城和高大的城楼。”(番 1:15-16)这些场景让人想起耶和华征服迦南(参民 13:28;申 1:28,3:5,9:1与申 6:10-11;书 6:5、20)并将祂烈怒的日子描绘为一个更终极的征服,而在这更新之地神将重建一群新的百姓(参番 1:13 与申 6:10-11,28:30、39)。
耶和华是咆哮的狮子(何 11:10;珥 3:16;摩 1:2)——一位与敌人征战以拯救祂忠心余民的战士(参出 15:3;诗 24:8)。“耶和华在他军旅前发声,他的队伍甚大,成就他命的是强盛者。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大而可畏,谁能当得起呢?”(珥 2:11)“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你的财物必被抢掠,在你中间分散。‘因为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从前争战一样。”(亚 14:1-3;参耶 46:10)有时,经文明确指出其它力量将作为神报复的工具,作为祂愤怒的“杖”(赛 10:5;参弥 6:9)和祂战争的“武器”(赛 13:5;耶 51:20)。
号角常用作战斗的警报,无论是进攻(民 10:9;伯 39:24)还是防御(耶 42:4;摩 3:6;尼 4:20)。旧约作者们经常利用这一现实将号角声与耶和华的次终极和终极征战日联系起来,无论是为了呼召侵略者(耶 51:27;番 1:16;亚 9:14)还是警示受攻击者(耶 6:1;结 33:3;珥 2:1;参耶 4:19;结 7:14;何 5:8)。在这样的日子里,这声音是哭号(番 1:14)。
献祭
在强调主的日子临近之后先知西番雅将这个陈述建立在了神“已经预备祭物”(番1:7)之现实的基础上。祭献的火不亚于对付罪恶的圣战。因此,在用灾难和战争的图景描述了这日之后,神强调说:“我必使灾祸临到人身上……因为得罪了我。”(番1:17)然后,祂继续用祭献的形象来描述祂将如何对付祂的敌人:“他们的血必倒出如灰尘,他们的肉必抛弃如粪土……他的愤怒如火,必烧灭全地”(番1:17-18;参玛 2:3)。在许多主的日子的经文中火都很突出,它很好地匹配了灾难、战争和祭献的场景(例如何 8:14;弥1:7;番 3:8;玛 4:1 [3:19];参赛 29:6;珥2:3、5、30;摩5:6;俄 18;弥 1:4;鸿 1:6,3:15;番 2:2)。
耶利米和以西结都将耶和华对敌人的刑罚比作一场大祭献(耶 46:10;结 39:17、20-21)。撒迦利亚虽然不如他们那么明确,但当他指出耶和华将通过一个祭司式的统治者“在一日之间除掉这地的罪孽”(亚 3:9,参 6:12-13)时,他也将这图景联系了起来。建立新约的立约之血与他(这位祭司式的统治者——译注)紧密相关(亚 9:9-11),他的象征性死亡将拯救神的百姓(亚 14:7-9)。《以赛亚书》52 章 13 节至 53 章 12 节似乎通篇都在与此呼应。
战争和祭献的混合图景描绘了耶和华将如何公义地获得赎罪祭并重新建立正确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中,蒙救赎者会将祂视为至高,并珍视他人身上祂的形象(参赛 22:14,34:2、6)。这就是主的日子之目标。
临近却仍在企盼中
旧约对主的日子之陈述往往没清楚地说明异象中的哪些元素是针对立即到来之主的日子,哪些是针对最终之主的日子。然而时间会澄清,最初的、部分已经实现的事实确立了那即将到来的、未来会完全实现的确定性(参耶 28:9;结 33:33)。
旧约中的许多以色列人可能会认为每一次神圣愤怒进入历史都有可能是对这个世代的最终审判(例如,对犹大的审判,哀 2:21;或对巴比伦的审判,赛 13:13、19)。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忠心的人认识到它们只是最终刑罚和救赎的预表(参结 38:17,39:8;参耶 6:22-23;启 20:7-10)。
先知们通常将这日描绘为“临近,临近而且甚快”(番 1:14;参赛 13:6;结 30:3;约 2:1,3:14;俄 15;番 1:7)。对于生活在黑暗中的不悔改者,这一天会像盗贼一样突然降临,让他们措手不及(约 2:9;参耶 48:11-12;摩 9:10;弥 3:11;番 1:12)。因此,他们要警醒(约 1:5)。虽然神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只与永恒以及祂自己的时间相关,但先知们的观点是,立刻的回应是必要的。只有那些现在悔改并寻求主的人,在愤怒的风暴来临时才有望得到庇护(约 2:14;摩 5:15;约 3:9;番 2:3;参赛 33:14-16)。
作为更新之主的日子
就在耶和华审判全地的那日,祂应许不仅会召集列国施行刑罚,还要救赎出一个更新的、多民族的敬拜共同体,他们将呼求祂的名(番 3:8-10)。在那日,祂将从祂面前消除罪恶和罪人,同时结束诅咒,战胜敌人,创造一个让祂忠心的余民永远不再惧怕灾祸的环境(番 3:11-20)。因为神已经赦免了他们的罪,并称他们为义人(赛 53:11;耶 31:34),他们对神的惧怕和因神而有的喜乐将得到满足,祂对他们的喜悦将引发他们的颂赞(赛 65:19;番 3:14、17;玛 4:2 [3:20])。
耶和华的日子之核心是祂的同在重新返回到祂的百姓中间。“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他的殿……他来的日子,谁能当得起呢?他显现的时候,谁能立得住呢?”(玛 3:1-2)约珥澄清说,神将拯救并倾倒祂的灵在那些悔改并呼求祂名之人身上(珥 2:11-13、28-29;参结 36:27,37:14;番 3:9)。在这一天,神将实现祂对大卫国度的应许,使整个地球在大卫的新统治下繁荣(赛 11:1-10;结 37:24-28;摩 9:11-14)。耶和华将作为独一无二的君王而被高举,所有受造物都将反映祂的圣洁并为此欢庆(亚14:7-9、20)。
主的日子是灾难、战争和献祭
新约借鉴了旧约中关于灾难、战争和献祭的图景,在描绘主的日子到来时,通常明确将其与耶稣的第二次显现联系起来。使徒们继续强调这一天的临近(腓 4:5;启 1:3,22:10),同时强调神是信实的,任何延迟的感觉都只是由于祂耐心地盼望看到更多人得救(彼前 3:8-9)。对于不悔改的人,愤怒的日子仍然会完全出乎意料——就像“夜间的盗贼”一样到来(帖前 5:2;参约 2:9;太 24:43;帖前 5:4;彼前 3:10;启 3:3,16:15)。但那些在属灵上警醒并生活在光明中的人不会为这一天的到来吃惊(帖前 5:4;参太 24:42-43;可 13:33-37;弗 5:14;帖前 5:6;启 3:2-3)。
地上所有人都“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 24:30;参徒 1:9-11)。那时,“他要差遣使者,用号筒的大声,将他的选民从四方……都招聚了来”(太 24:31;参帖前 4:16;启 8:7),分开麦子和稗子,用“不灭的火”烧毁稗子(太 3:12;参帖后 1:7-10;彼后 3:7、10)。约翰预见,这场对抗邪恶的最终之战的结果将是一场献祭,它也将成为飞鸟的盛宴:“你们聚集来赴神的大筵席!可以吃君王与将军的肉,壮士与马和骑马者的肉,并一切自主的、为奴的,以及大小人民的肉。”(启 19:17-18)
主的日子在已然未然间
施洗约翰的传道为耶和华愤怒的日子和祂重归圣殿铺平了道路(太 11:9-15),这应验了玛拉基的预言(玛 3:1-2;4:5-6 [来3:23-24])。施洗约翰展望到这日将有神圣愤怒的火焰显现,将义人从恶人中区分开来,并且他看到耶稣既是战士也是祭物,通过耶稣,神将带来毁灭和救赎(太 3:11-12;约 1:29)。此外望向主的日子(番 3:8),先知西番雅预先敦促所剩下的“锡安的民”歌唱,因为“以色列的王耶和华”已经除去了他们的审判,并在他们中间统治,使他们永远不再需要“惧怕”邪恶(番 3:14-15)。约翰在讲述耶稣耀入圣城时提到这段经文,称耶稣为“以色列的王”,祂的到来意味着“锡安的民”不应再“惧怕”(约 12:13、15;参亚 9:9)。[1] 此外,西番雅还预见到在神愤怒的日子之后,新天新地的果实——比如在平息神烈怒的献祭之火的灰烬中将长出呼求耶和华的名和来自万族的祭司族群(番 3:8-10),路加描述了五旬节和埃塞俄比亚太监得救,这些描述预示了西番雅的预言已经初步实现(徒 2:4、21;8:26-39)。
所有这些现实都表明,圣经作者们认为基督的死和复活标志着主的日子以及与之相伴的新创造即将到来。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每一部符类福音书,都在《诗篇》18 章 7-15节(来 8-16)与弥赛亚君王已经建立起来的关联意象之上,强调了与基督之死直接相关的灾变现象(太 27:45、51;可 15:33;路 23:44)。这也可能解释了为什么路加能够看到五旬节圣灵的工作实现了约珥关于主的日子之预言,同时强调将有众多天地间的神迹奇事,包括“在主大而明显的日子未到以前”的黑暗(徒 2:16-21;参珥 2:28-31)。
在十字架上,神将末日的愤怒倾倒在基督身上,祂代表了祂要算为义的那许多人(赛 53:10-11)。在十字架上,耶稣审判了世界,驱逐了它的邪恶统治者,并将所有人吸引到祂自己身边(约 12:31-32)。为了我们的缘故耶稣成为了罪和咒诅(林后 5:21;加 3:13),通过祂的赎罪祭,神“涂抹了在律例上所写攻击我们、有碍于我们的字据,把它撤去”,从而解除了那曾经可以控告我们之掌权的者的权势(西 2:14-15)。我们曾是神的敌人注定要遭灭亡,但现在因着基督的血得以称义,我们将“藉着他免去神的愤怒”(罗 5:9)。在十字架上,神在历史中启动了旧约先知所预见的将在历史末了发生的事情。现在,基督徒因基督已经担当了主的日子之审判的刑罚而得到了保护(罗 3:24;5:1,9-11;参赛 53:5;彼前 2:24)。
另一方面,虽然我们应该将基督之死视为未来终极主的日子进入到了历史的当中,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主的日子之完全成就仍然尚未到来。保罗说,“论到我们主耶稣基督降临和我们到他那里聚集”,“因为那日子以前,必有离道反教的事,并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沦之子,显露出来”(帖后2:1-3;参可 13:7)。
在其它地方,耶稣提到了未来“审判”的那日,届时神将根据人的行为审判所有人(太 12:36;参太 7:23,10:15,11:22-24;约 12:48)。祂将这一天直接与祂的第二次降临(太 24:36、42、50,25:13;参可 13:32;路 17:24)以及未来的复活(约 6:39-40、44、54,11:24)联系起来,对所有在黑暗中的人来说这都是措手不及的(太 24:43、50;路 12:46,17:30)。当那时,基督将召集万民到祂身边,将恶人从义人中分别出来(太 3:12,25:31-32;参太 13:24-30;番 1:2,3:8)。祂将用永恒的愤怒刑罚恶人(太 7:21-23,25:41)。然而,祂将欢迎义人并与他们共享宴席(太 25:34,26:29;可 14:25),他们将完全认识祂(约 14:20)。
保罗强调说:“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它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林前 3:13;参林后 5:10)他还说,那些“不认识神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他们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光。这正是主降临,要在他圣徒的身上得荣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显为稀奇的那日子”。(帖后 1:8-10)同样,彼得强调,对于那些在黑暗中的人来说,“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彼后 3:10;参帖前 5:2;启 3:3)约翰将这个世代的巅峰之战称为“神全能者的大日”(启 16:14)和“他们愤怒的大日到了”,他问道:“谁能站得住呢?”(启 6:17)。
当保罗声称所有基督徒都是“光明之子,白昼之子”时,他对这一天的论述捕捉到了主的日子已然到了与主的日子尚未来临之间的重叠。我们不属于黑夜,也不属于黑暗。他接着说:“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做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做头盔戴上。因为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帖前 5:5、8-9)在某种程度上,基督徒已经经历过并正在经历主的日子,因为“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藉着他免去神的愤怒。因为我们做仇敌的时候,且藉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罗 5:9-10)。在基督第一次降临时,主的日子就降临了,“因为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多 2:11),并开启了新创造。然而,我们仍在“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多 2:13;参罗 8:18)为了实现旧约的盼望(创 3:15;赛 66:8;亚 3:9),耶稣通过启动天国的安息和秩序恢复了安息日,而这一切只有在祂再来的时候才能完全实现(太 11:28-30;来 4:9、11)。因此,“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致摇动……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来 10:23-25)
[1] 参 Christopher S. Tachick, “King of Israel” and “Do Not Fear, Daughter of Zion”: The Use of Zephaniah 3 in John 12, Reformed Academic Dissertations 11 (Phillipsburg, NJ: P&R Publishing, 2018).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Day of the L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