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经故事演员表中,一定会包含以色列人——亚伯拉罕的后裔——并且会排在最前面。然而,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是,既然随着耶稣的第一次降临救赎故事已经到了高潮,那么这个角色——这些人——在随后的叙事中是否会继续发挥作用。我们将在这篇文章中(开始)回答这个问题——在神的故事中以色列是否仍然扮演着某种角色以及他们是否仍有未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看看新约圣经中直接讨论这个问题的一处经文:《罗马书》9-11 章。我们将看到,以色列作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在神的故事中,甚至在新约时代,都继续拥有一席之地。事实上,神应许会拯救以色列,而且会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拯救他们。
以色列有未来吗?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关乎我们如何把圣经串联为一个整体。事实上,要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需要综合考察数百处经文——其中有些经文比其它经文更直截了当。因此,在基督教历史上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些人坚持认为以色列没有未来——事实上,教会已经取代了以色列;有些人则认为以色列有未来——有时还有明确的使命和这一使命具体完成之地——精确到邮政编码;还有一些人的观点则介于两者之间。此外正是这个问题——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给某种神学贴上了“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和“圣约神学”(Covenant Theology)的标签,此外还有例如“渐进圣约论”(Progressive Covenantalism)等其它一些标签。
当然,我们不可能在此列出这些立场的所有论据,更不可能列举和讨论每个立场所依据的经文。然而,我们可以做的是看看圣经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一段经文——即《罗马书》第 11 章,我们不仅会直接看,也会通过使徒——受神启示的旧约解释者——的解读来看。虽然我们尚不能得出一个能够全面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事实上,也必然)能够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罗马书》9-11 章提出了一个一世纪的重要问题——至少对保罗来说很重要(尤见罗 9:2 和 10:1):犹太基督徒很少。这一观察结果与我们在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所了解的情况相符,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体现了在总体上神的弥赛亚耶稣被祂自己的子民弃绝这一事实。考虑到神曾多次应许亚伯拉罕的后裔,祂将作他们的神,他们将成为祂的子民,这件事对保罗来说事关重大(见罗 9:4 中的“应许”;另见耶 31:31-34,部分引自罗 11:27)。事实上,这就是为什么对保罗来说,这个问题不只是犹太人的不信。这个问题其实上也关乎神的品格。既然神应许犹太人会成为祂的子民,他们怎么能作神的仇敌(罗 11:28)呢?正因如此,这个问题不仅对保罗和犹太人来说是个尖锐的问题,对外邦基督徒来说也是个尖锐的问题。毕竟,如果神违背了给以色列人的应许,外邦基督徒又怎么能相信神给他们的应许呢?因此保罗在《罗马书》9-11 章问神给以色列的话是否失效了呢(罗 9:6)。
保罗分三步回答了这个问题,基本上每一章是一步(9:6-29,9:30-10:21,11:1-32),在最后一步,他正面回答了关于以色列未来的问题。保罗一开始就为神的信实辩护,坚称祂从未应许拯救每一个犹太人。的确,神将以色列人分别为圣(见 9:4 中的“以色列人”)。但这种分别,这种对团体或民族的拣选并不能保证每个犹太人都能得救。毕竟,救恩不基于种族而基于恩典(11:6)或如保罗在这里所说的“怜悯”(9:15)。然后,保罗坚持认为以色列人的不信正是神所预料到的,以此来捍卫神的信实。因此,除了以色列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不信)这一事实之外,神早就预料到了这个失败。祂已经预言了这一点,这意味着以色列目前的状况与神的话语并不矛盾,相反是印证了神的话。
接着在《罗马书》11 章中,保罗坚持认为以色列还有未来,以此来捍卫神的信实。他具体地说以色列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或一个国家,将会得救。保罗认为,虽然神从未应许拯救以色列每个百姓,但祂确实应许会拯救以色列这个民族。
《罗马书》11 章中的“以色列”是个群体——以民族为标识的群体。这一点在《罗马书》11 章 7 节(另见 11:1-2 中的“以色列人”和“支派”)中看得最清楚。在这节经文中,保罗确定了三个类别:“以色列人”、“蒙拣选的人”(即余数,第 5 节)和“其余顽梗不化的”。
“以色列人所求的,他们没有得着,唯有蒙拣选的人得着了,其余的就成了顽梗不化的。”(译注:罗 11:7)
“以色列人”这个标签下有两个子类别:蒙拣选的余数和刚硬的大多数。保罗在这节经文中的描述让人想起他在 9 章 30-33 节中说描述的以色列人最初对耶稣的回应。因为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义”,“反得不着”。他们因不信耶稣而“跌在那绊脚石上”,因为他们(罪恶地)误解了律法的目的(10:1-4)。然而保罗在这里补充说,并非每个生活在一世纪的犹太人都如此。有些人——以色列人中“蒙拣选的人”,并没有被耶稣绊倒。相反他们信了耶稣就因信称义了。然而,“以色列人”作为一个整体却没能如此,因为除了那些蒙拣选的余数之外的“其余的”人——没有相信。正因为如此,他们“顽梗不化”。
保罗将以色列人称为一个整体,一个民族群体,他说他们现在的“顽梗不化”是他们不信的结果。(至少在《罗马书》11 章中,他没有说顽梗不化是他们不信的原因)。也就是说,一世纪的所有以色列人(即犹太地区那些见过耶稣之人所代表的以色列人;见约 1:11;徒 3:13-16)都面对过耶稣。信的人得救了,不信的人变得顽梗不化。在这之后重要的是,保罗称那些顽梗的人为从橄榄树上“被折下来”的人(第 17 节;另见第 19 和 20 节;第 22 节中也有“被砍下来”的意思),这表明余数之人和其他人曾经都是同一棵树上的枝子,是他们对耶稣的反应决定了他们是留在树上还是被折下来(即刚硬)。保罗接着说,犹太人得救不是为了进一步增加余数,而是为了扭转其他人的刚硬。也就是说,保罗说他要“救”一些他的“骨肉之亲”(第 14 节),而当他谈到这些得救的人将来自或加入哪个群体时——是蒙拣选的余数还是其他人(第 7 节)——他只谈到了后者。他说要把折断的枝子重新接上(第 23 节;另见第 24 节),并要扭转那些顽梗之人的处境(见第 25 节,“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等到……”;另见第 31 节,虽然第二个“现在”在文本上不确定)。
因此如果以色列人是一个群体,由蒙拣选的余数和顽梗的大多数组成(第 7 节),如果以色列的救恩不是余数扩大,而是刚硬的大多数逐步被接上(根据第 14 节,参看第 23 节),那么当保罗谈到以色列的“丰满”(第 12 节),特别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第 26a 节;参见第 26b 节中的“雅各家”)时,他说的就是整体得救,因此也是整体被接上。他实际上是在说,虽然神从未应许拯救每一个犹太人,但祂确实应许拯救这个民族,这个群体,这个国家。并不是每一根折断的枝子都会被重新接上。(保罗肯定认识一些在一世纪因不信而灭亡的犹太人)但是,因多数人不信而荒芜的那部分树枝将再次枝繁叶茂,不是用扩大的余数(或仅仅是外邦人),而是用重新接上的枝子——从前因不信而顽梗之犹太人。
保罗把这个国家比作一棵树,由于多数人因不信而被折下,这棵树目前是不丰满的。他坚持认为神的应许包含了要拯救,要重新接上足够数量的目前遭折断的枝子,这样最终得救的将是一棵丰满的树,即以色列民族。
保罗不仅坚持认为以色列的未来包括了集体得救,他还告诉我们这将如何以及何时发生。这就是《罗马书》11 章真正有趣的地方。以色列集体得救将通过外邦人得救的方式惊人地实现。保罗说,因为犹太人的不信才促成了向外邦人宣教,因此也带来了外邦人的信,然后外邦人的信又将激发犹太人的信(见第 11-14 节)。保罗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将在复活/基督再临时结束(见第 15 节),无论如何,这正是我们所预期的,因为新约的其它经文告诉我们,基督推迟再临正是为了给救赎留出时间(彼后 3:9;关于复活与基督再临之间的联系,见林前 15:23)。保罗在《罗马书》11 章 26b-27 节中对旧约的引用也可能在指向这个方向,许多人将其理解为对耶稣第二次降临的描述。
有可能,但并非完全确定,保罗预期以色列人的顽梗会逐渐逆转向一个最终的高潮进而结束。然而,现在就在逆转的事实使得最终高潮逆转的决定变得不那么重要。也就是说,除非我们坚持认为以色列人目前的刚硬在直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的末了到来之前都不会逆转,否则的话,是否有一个包含了目前渐进之逆转的、最终的、高潮的逆转,这也许很有意思,但并不十分重要。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样的解读没有考虑到保罗说他的外邦使命是为了拯救目前(以色列)顽梗的多数人。当他在第 7 节谈到犹太人分裂之后的得救时,他特别提到了重新接上(第 23 节;另见第 24 节)和逆转(第 25 节),而不是扩大余数。
以色列有未来吗?保罗在《罗马书》11 章中用一个响亮的“有”回答了这个问题。以色列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一个国家,将会得救。以色列人顽梗不化的处境正在发生逆转,直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之后,这种处境将完全逆转。当然,保罗的回答并不全面。例如,他没有提到以色列的国土或最终的(千禧年)国度。但他确实说了:(1) 以色列将得救;(2) 这救恩现在正在进行,并将在耶稣再来时结束;(3) 它将带来复活;(4) 它是外邦人使命的结果;(5) 它是将不信之犹太人重新接到他们自己的树上(同时也是将外邦人嫁接到同一棵树上)。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解读《罗马书》11 章以及回答这个问题的方法,其中有些更可信。如果想了解最近对这个问题的精彩论述,尤其是与《罗马书》有关的论述,可以从以下两处入手......
从整体上追溯保罗在《罗马书》中的论点,可以从以下两处入手……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Future of Ethnic Isra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