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论
耶稣的自我认知
2025-09-29
—— Benjamin Bae

定义 

耶稣的自我认知,指的是耶稣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来理解并彰显他的身份与使命。

概要 

按照耶稣自己的言行,他究竟是谁?在他传道的日子里,他如何向身边的人启示、传达并展现他对自己身份的认识?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有神学理论上的意义,更有实际的重要性,因为它们揭示了耶稣的真实身份、他的使命,以及他配得我们敬拜的原因。本文的目的并非要对耶稣进行心理分析,而是要根据福音书中记录的他的话语和行动,准确地认识他。这些证据清楚地表明:耶稣完全清楚自己与神同等,他就是父神所差遣、众人期盼已久的弥赛亚,来到世上完成他的使命:成就以色列的盼望,在地上建立神的国度,并且完全认同人类,藉着他的生、死与复活,为罪人开辟一条通往天父的道路。


引言 

在耶稣自己看来,他是谁?从他的言行中,我们能看出他如何理解自己的身份?他是否意识到自己就是众人期待的弥赛亚[1],还是这只是跟随者们一厢情愿的看法?他如何理解自己在世上的角色?他的使命成功了吗?他如何看待自己与父神以及受造物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问题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评估耶稣对自己的认识。既然福音书基于目击证人的见证[2],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耶稣的可靠历史资料,那么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通过评估耶稣的言行,准确地理解耶稣是如何看待并实践他在世上的身份与使命的。

耶稣与以色列

人子 

在福音书中,耶稣经常用“人子”这个称呼来指自己(例如:太 8:20,12:8,20:28,26:2、24;可 2:10、28,10:45,14:41,62;路 6:5,9:22、58,22:48;约 8:28,12:23,13:31)。单从字面来看,这个词只是“人”的意思。然而,我们很难忽略它与《但以理书》7:14 的关联。先知但以理在异象中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得着永远的国度。当耶稣称自己为“人子”时,他正是在呼应但以理的预言(例如:可 13:26,14:62;路 12:8-10)。这暗示着他有属天的来源,耶稣明白自己绝不只是一位普通的先知或教师。当我们看到当时的听众认为他这样的宣告是亵渎神的时候(太 26:65-66),就更能确认这一点了。

《以赛亚书》61 章 

《以赛亚书》61 章是另一段帮助我们认识耶稣身份的重要旧约经文。这章开头描绘了弥赛亚的形象——他被神膏抹,要传好信息给贫穷的人,医好伤心的人,宣告被掳的得释放(赛 61:1-2)。耶稣明确宣告自己就是这预言的应验(路 4:14-30)。不仅如此,当施洗约翰派人问耶稣是否就是“那要来的那一位”时,耶稣的回应很特别——他没有直接说“是”,而是指向自己所做的事:医治各样疾病、赶出邪灵、向贫穷人传福音(路 7:18-23;参看《以赛亚书》35 章和 61 章)。耶稣让他的行动来证明,他正是《以赛亚书》所预言的那位弥赛亚。

摩西 

《马太福音》5:17-20 记载了耶稣那句著名的宣告,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律法。这显示出耶稣对律法的尊重,但紧接着的经文(21-48 节)却展现了他独有的神圣权柄:“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只是我告诉你们……”耶稣把自己放在了比摩西更高的位置上。新约学者本·威瑟林顿(Ben Witherington)指出:“耶稣对律法书展现出一种权柄,这是任何法利赛人或旧约先知都不曾拥有的。”[3]

大卫的子孙 

耶稣也表明自己就是大卫的后裔(参看 撒下 7:11-16)。在《马太福音》22:41-46,耶稣引用《诗篇》110:1,向圣殿里的人提出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大卫的子孙怎么可能同时又是大卫的主呢?答案只有一个——作为神所立的弥赛亚,耶稣既是大卫肉身的后裔,又是大卫属灵的主。

耶稣与天父

奉差遣而来 

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反复强调自己是天父“差遣”来的,要完成救赎的使命(约 3:34,4:34,5:23、24、30、36、37、38,6:29、38、39,44、57 等)。这种“奉差遣”的表述,清楚地指向耶稣的天上来历(参看 约 17:24)。

阿爸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耶稣用亚兰文“阿爸”(abba)来称呼神。这是一个充满温情的称呼,就像孩子叫爸爸一样亲密(可 14:36)。在当时的犹太祷告传统中,从来没有人敢这样称呼神。耶稣特意使用这个称呼,彰显了他与天父之间那份独一无二的父子关系。更奇妙的是,后来耶稣的门徒也开始用“阿爸父“来祷告(罗 8:15;加 4:6)。这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因着耶稣与天父的独特关系,凡藉着耶稣归向神的人,也获得了称神为“阿爸父”的特权。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能亲密地称神为父,完全是因为神的儿子通过他的受死与复活,为我们开通了这条恩典之路。

“我是自有永有的”

耶稣基于他与天父的关系所拥有的独特权柄,或许在他的“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宣告中表达得最为生动。在《约翰福音》8:58,耶稣说:“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Before Abraham was, I am)”听见这话的犹太人立刻意识到,耶稣在引用《出埃及记》3:13-15 中神对自己的称呼——“我是自有永有的”,于是想要用石头打死他,认为他说了亵渎的话(约 8:59)。虽然他们错误地把耶稣的宣告当作亵渎,但他们确实听懂了耶稣的意思——耶稣在表明自己与神同等。同样,在《约翰福音》10 章,耶稣称自己是好牧人,并宣告说:“我与父原为一”(约 10:30)。耶稣神性的含义再清楚不过了。

赦罪的权柄 

当耶稣宣告他有赦罪的权柄时(可 2:5;路 7:48),文士们的反应是指控耶稣说僭妄的话,因为只有神才有赦罪的权柄(可 2:7)。耶稣完全知道这样的宣告会引起什么反应,但这正是他要强调的重点:他拥有神的权柄。《马可福音》2 章中那个被医治的瘫子或许没有完全明白耶稣是谁,但耶稣正在向众人证明,他远不只是一个医者——他是道成肉身的神,与神同等,与神合一,分享着赦罪的权柄。

耶稣与他的使命

代罪羔羊 

如前所述,耶稣宣称自己是天父差来执行拯救使命的。这个拯救使命的高峰,就是他代赎的死:“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 20:28)。耶稣是那位“为羊舍命”的好牧人(约 10:11,参看 17-18节)。作为独一无二的、道成肉身的神子,他献上自己代替罪人,把他们从罪中赎回归向神。

独一救主 

耶稣还宣告,通过他舍命代赎而来的救恩,只有相信他的人才能得着。在《约翰福音》10:9,耶稣称自己是“门”,表明唯有藉着信靠他,人才能进入这门得着拯救(约 10:10)。他更直接地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 14:6)。他的救恩是普世性的,任何文化背景、任何社会阶层的人都可以来领受这丰盛的生命(约 6:35),但这救恩也是独一的,因为他是唯一的救主(参看 约 11:25)。耶稣清楚地认识到,他是罪人唯一的拯救者(参看 约 14:6)。

受苦 

耶稣明白,他的使命必然包括受苦和羞辱(赛 53)。如前所述,这并非意外。耶稣看自己就是《诗篇》118 篇中那块“匠人所弃的石头”(可 12:10);是《诗篇》41 篇中被朋友出卖的那一位(太 26:23;可 14:18;路 22:21;约 13:18);是《诗篇》22 篇中被神离弃的那一位(太 27:46;可 15:34;路 24:26)。在耶稣传道的后期,当彼得承认耶稣是弥赛亚时(太 16;可 8),耶稣的回应却强调受苦,由此凸显他使命的本质。耶稣完全明白,他在地上生命的最低谷,正是神计划中的荣耀时刻(约 17:1)。理解受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我们更深地认识到,耶稣如何重新定义并确认自己作为弥赛亚的身份。

门训与敬拜 

耶稣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也体现在他对门徒的要求上。他要求的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忠心。我们对他的爱必须超越一切,相比之下,其他所有的感情都显得像是恨了(路 14:25-27)。要跟从他,就必须为他背起十字架(太 16:24),将个人的一切利益都放在他之下。耶稣甚至说,他的价值如此宝贵,为他的名而舍命都是值得的(太 10:16-22)。

耶稣与今日教会 

综观耶稣所展现的无可比拟的权柄、他与天父那独一无二的关系、他接受敬拜的宣告、他弥赛亚的身份,以及他如何应验了以色列世代的盼望,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耶稣清楚知道自己绝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或先知。世上没有任何头衔能够完全描述耶稣的身份和使命。他是神的儿子,与神同等,是神成为肉身,藉着他的生命、受死和复活,神的国度降临人间。这位耶稣付上自己的生命作为赎价,把永生赐给众人,他配得我们完全的奉献、忠心、牺牲和敬拜。

正确理解耶稣的自我认知,给今天的教会带来重要启示:

首先,我们大可放心,教会两千年来对耶稣身份的认识,正是耶稣自己的认识。耶稣不是被早期教会神化或改造出来的人物,他的神性、权柄和弥赛亚身份都是他亲自宣告,是真实可信的。这意味着我们的信仰有着坚实的根基,就建立在教会的房角石,就是耶稣基督他自己的宣告和作为之上。

其次,我们必须认真看待耶稣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试想,如果耶稣不是他所宣称的那一位,如果他只是一个被门徒神化、被用来创立宗教的普通人,那他的话语充其量只是人生智慧,绝不可能带来救恩。但是,圣经这个可靠的见证让我们看见:耶稣完全清楚自己是谁。他是神的儿子,是永生的源头,带着拯救的使命来到世上。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重新审视、细细品味他说过的每一句话。耶稣的话语不是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人生建议,而是能把罪人从死亡中拯救出来、赐下永恒盼望的生命之道。

脚注

[1] 弥赛亚的一个简单定义可以是:上帝所膏立的那一位,他满足了以色列的深切期盼并为我们带来救赎。详见卡森(D.A. Carson)《我们如何知道耶稣是弥赛亚?》(How Do We Know Jesus Is the Messiah?),载于渴慕神网站(2018 年 12 月)。

[2] 参见理查德·鲍克汉姆(Richard Bauckham)《耶稣与目击者:作为目击证言的福音书》(Jesus and the Eyewitnesses: The Gospels as Eyewitness Testimony)(大急流城:厄德曼斯出版社,2008 年)第一章,作者在书中论证了福音书作为目击者证词的本质及其可靠性。

[3] 本·威瑟林顿(Ben Witherington)《耶稣的基督论》(The Christology of Jesus)(明尼阿波利斯:堡垒出版社,1990 年),65 页。

延伸阅读

文章与灵修资料

词典词条

  • 基督(Christ)—— 伯德 (Michael F. Bird) 撰,收录于《耶稣与福音书词典》(Dictionary of Jesus and the Gospels
  • 耶稣基督(Jesus Christ)—— 马歇尔 (I. Howard Marshall) 撰,收录于《新圣经神学词典》(New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heology
  • 人子(Son of Man)—— 达雷尔·博克 (Darrell Bock) 撰,收录于《耶稣与福音书词典》

书籍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Self-Assessment of Jesus.

Benjamin Bae(本杰明·贝伊)神学硕士毕业于哥顿-康威尔神学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目前担任波士顿城市生命长老会(Citylife Presbyterian Church)的主任牧师。他与妻子珍妮育有两个孩子。
标签
神学
基督论
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