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是《启示录》20 章 3 节中提到的基督统治一千年这样一段时期。关于千禧年的确切时间和性质,有三类争论不休的观点:无千禧年论(Amillennialism)、后千禧年论(Postmillennialism)和前千禧年论(Premillennialism)。
千禧年是《启示录》20 章 1-4 节中提到的基督统治一千年这样一段时期。这段经文出了名的难以解释,一直是三个末世论学派——无千禧年论、后千禧年论和前千禧年论——争论的焦点。与千禧年有关的不同末世论涉及基督再来的时间与这一千年的关系,以及千禧年的确切性质。无千禧年论并不期待未来有一个字面意义上的一千年,而将其视为基督在两次降临之间与祂的圣徒一同统治的时期。后千禧年论者认为基督会在千禧年之后再来,那时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归信了基督教,这将是一个黄金时代。前千禧年论者认为基督会在千禧年之前再来,在此之前会有一段激荡的患难时期。本文探讨了这三种千禧年观点的一些细节和特点。
末世论是基督教神学中研究末世的领域。它研究基督未来再临、复活、被提、最后的审判、蒙救赎者与基督同在的永恒祝福,以及受咒诅者离开基督受永恒的惩罚。在这些基本问题上,人们的观点相当一致,但在具体细节上,从教会建立的最初几个世纪起,基督徒之间就存在思想上巨大差异。神学家们在历史上倡导的各种末世论可归纳为三大体系:无千禧年论、后千禧年论和前千禧年论。每个术语都通过在 “millennium”(千年)这个词上加上前缀以示区分,而“millennium”是由两个拉丁词组成的复合词,即“mille”(千)和“annus”(年)。[1] 之所以采用这个命名法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每种观点都开始以其对《启示录》20 章 1-10 节的解释而为人所知,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基督复临的一千年时间。因此无千禧年论者认为没有千禧年(前缀-a表示“没有”),后千禧年论者认为基督会在千禧年之后再来(前缀-post表示“之后”),前千禧年论者认为基督会在千禧年之前再来(前缀-pre表示“之前”)。
尽管“无千禧年论者”认为没有千禧年国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千禧年论者”完全否认千禧年,就像这个术语乍看起来所暗示的那样。[2] 霍安东(Anthony Hoekema)对《启示录》第 20 章作出了一个简明的“无千禧年论”解释:
无千禧年论者将千禧年解释为......描述已故基督徒的灵魂现今与基督在天国一起统治。他们认为对撒但的捆绑......在基督第一次降临和第二次降临之间的整个时期都有效,但在基督再来之前不久就会结束。他们教导说,基督将在这天国统治之后再来。
无千禧年论者认为我们现在就生活在千禧年的国度中,其特点是同时经历福音的得胜和为福音受苦。这显然表明,无千禧年论者将“一千”解释为一种修辞手法。福音之所以得胜是因为撒但被捆绑住了,这使得他无法阻止福音的传播;但他并非完全没有能力迫害教会。就在末日来临之前,撒但将再次获准欺骗万民,迫害也将急剧增加。基督徒们正在等待基督肉身可见的再来,这将结束他们所有的苦难。第二次降临与普遍复活 [3] 和教会公开被提 [4] 会同时发生,教会会立即与基督一起回到地上。然后基督审判世界,最终迎来永恒的国度。
对无千禧年论者的理解来说,重要的是“已然/未然”的张力。基督徒目前生活在已经开启的天国中,因为基督在天上掌权;然而,他们正在等待天国的完全实现,届时基督将在地上永恒地掌权。 [5] 新建立天国经历了苦难和磨难,但也随着福音的传播而得胜;在完美的天国,即新天新地,将有永恒的安息。这一观点的另一个关键点是理解旧约预言,尤其是它们在新约中的解释。金·里德尔巴格(Kim Riddlebarger)写道:“无千禧年论认为,旧约中对以色列、大卫和亚伯拉罕的应许,在现今的时代由耶稣基督和祂的教会实现了。”[6] 既然这些应许已经实现也就不需要在未来再实现了。无千禧年论者指出,有一些经文教导历史的终结发生在第二次降临时,永恒会随之而来。无千禧年论者将《启示录》20 章解释为在回顾或重新呈现《启示录》19 章所描述的事件,而非按照时间顺序紧随其后发生的事。[7]
后千禧年论认为基督将在千禧年后再来。[8] 与无千禧年论一样,后千禧年这个术语也有不足之处。从严格的时间意义上讲,无千禧年论者和后千禧年论者都认为基督会在千禧年后再来。事实上,直到二十世纪,无千禧年论者一直被称为后千禧年论者。[9] 后千禧年论者一般同意无千禧年论对《启示录》20 章的解释。[10] 两者一致认为,千禧年是修辞性的,而非字面意义上的一千年,它“是福音传遍世界的一段时间”,因为撒但目前被捆绑了。[11] 他们还就末世的总体进程达成了一致的看发:耶稣降临时,义人和恶人都会复活,接着是最后的审判,最后以新天新地作为巅峰。[12]
后千禧年论与无千禧年论的区别不在于第二次降临与千禧年在时间上的关系,而在于千禧年的性质。[13] 无千禧年论期待教会同时经历得胜与苦难,直到基督再来,而后千禧年论论则认为教会的许多苦难在基督再来之前会逐渐结束。他们期待着在地上有一个秉公兴义的黄金时代——即千禧年,在这一时期,教会会日益繁荣,并对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这个黄金时代就是后千禧年论者所理解的千禧年。奥莱恩·博特纳(Loraine Boettner)给后千禧年论下了一个定义:
后千禧年论是一种末世观点,认为神的国现在正通过传扬福音以及圣灵在人心中的拯救之工在世界上扩展,世界最终将基督教化,基督的再来将发生在通常称为千禧年——这是一段正义与和平的漫长时期——的末尾。[14]
金特里(Gentry)解释说:“后千禧年论认为,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得救。”[15] 这将带来“在基督再来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信心、公义、和平与繁荣将在人类和国家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16] 越来越多的人将成为基督徒,他们将寻求按照神的旨意生活,这自然会给他们各自所在社区带来越来越多的和平与正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繁荣是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按照神的话语生活所带来的结果。
后千禧年论者通常指向大使命,他们认为它“将获得完全的成功”[17] 。他们还指向弥赛亚诗篇,特别是《诗篇》第 2 篇,尤其是第 7-9 节,“......我就将列国赐你为基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此外,他们还提请大家注意《马太福音》13 章中的寓言,这些寓言似乎表明了教会会迅猛发展。
有两种前千禧年论体系:历史性前千禧年论(historic premillennialism)和时代论前千禧年(ispensational premillennialism)。历史性前千禧年论之所以称为历史性的前千禧年论,是因为它或多或少地类似于古代称为 chiliasm 的前千禧年论。时代论前千禧年论的名称来源于约翰·纳尔逊·达比(John Nelson Darby)在十九世纪提出的将圣经历史划分为一系列时代或天命期的神学。这两种形式的前千禧年论都按照时间顺序并且更按照字面意思解读《启示录》20 章 1-6 节,并将其视为《启示录》19 章 11-21节中基督再来和最终决战之后发生的事情。
乔治·拉德(George Ladd)将前千禧年论定义为:“在基督再来之后,(基督)将在地球上统治一千年,然后在未来时代的新天新地中最终完成神的救赎目的。”[18] 根据历史性前千禧年论者的观点,现今的时代将持续到一个短暂的患难时期,之后“基督将重回世上,建立一个千年国度”。[19] 在第二次降临时,基督徒将复活,并被公开提走。这些复活的基督徒将与基督一同掌权,基督将“以祂复活的身体亲临人间,并以国王的身份统治整个世界。”[20] 在此期间,撒但将“被捆绑并扔进无底坑,这样他在千禧年期间就不会对世界产生任何影响”。[21] 千禧年之后,撒但会被释放一段短暂的时间,在此期间,他把世界上的一部分人引入歧途,悖逆基督。基督会摧毁这些叛逆者,审判世界,然后迎来永恒的国度。与无千禧年论和后千禧年论不同,这种解释假定《启示录》19 章和 20 章所描述的事件在时间上是连续的。
尽管《启示录》20 章是唯一一段明确提出一千年的经文,因此各种立场(无、前、后)都与“千禧年”相关,但它并不是区分前千禧年论与其它两个立场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现今这个时代是否会直接进入最终/永恒的状态(“黄金时代”),还是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阶段(“白银时代”)的末世国度。前千禧年论者认为,除了《启示录》20 章之外,《以赛亚书》11 章 65-66 节、《撒迦利亚书》14 章以及《哥林多前书》15 章 20-28 节等经文也表明有这样一个中间阶段,而无千禧年论者和后千禧年论者则认为这些经文指的是教会时代或最终状态。
千禧年问题是基督徒之间的家庭内部辩论,需要孜孜不倦地研究,并愿意对圣经经文及其解释进行深入探讨。这些观点之间的差异是针对《启示录》20 章的释经(hermeneutica)、解经(exegetical)和神学立场上的差异而非异端与正统的问题。释经可以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解释《启示录》中的语言和意象,按字面意义还是按修辞意义理解数字,以及如何处理新约与旧约之间的关系。从解经角度看,如何看待《启示录》19 章和 20 章之间的关系,它们在时间上是连续的还是在重复。在神学上,如何看待以色列与教会之间的关系、预言的性质以及末世事件的顺序将决定人们在解经和释经上的决定。这些观点充分证明了解释《启示录》20 章及相关经文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谦卑态度。
在研究《启示录》和末世论时,我们很容易忽视基督在《启示录》中的呼召,那就是作为胜过罪、世界和魔鬼的得胜者而活着,并不惜一切代价地保持对祂的忠心,因为祂终将使一切归正。无论人们认为哪种观点最能反映圣经的教导,都必须始终牢记,圣经始终将末世的教导作为忠心生活的动力。最后,也许傅瑞姆(John Frame)可以提请我们注意末世论中最重要的一点:“在我看来,圣经中每一段关于基督再来的经文都为了一个实际的目标而写——不是为了帮助我们发展历史理论,而是为了激励我们顺服。”[22]
[1] Anthony A. Hoekema, The Bible and the Futur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9) 173. 另参:Kim Riddlebarger, A Case For Amillennialism: Understanding the End Times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s, 2003), 19.
[2] Hoekema, The Bible and the Future, 173. Hoekema提到,由于这种潜在的混淆,一些无千禧年论者更喜欢“已实现的千禧年论”(realized millennialism)这一术语,因为它更准确地描述了无千禧年论者的立场。然而,霍克马却不喜欢这个较长的术语,认为它“相当笨拙”,并倾向于不使用它(173–174 页)。 另参:Riddlebarger 11; Horton, 935。
[3] Anthony A. Hoekema, “Amillennialism,” The Meaning of the Millennium: Four Views. Edited by Robert G. Clouse.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77), 182. “普遍复活”,指所有的死人,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这是与前千禧年计划相对立的,在前千禧年计划中,基督徒的复活和非基督徒的复活是两个独立和不同的事件。
[4] Horton, The Christian Faith, 954.“公开被提”,意思是这不是一个秘密的、世上的其他人都看不到的事件。这与主张“秘密被提”的时代论观点相反。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到,无千禧年论者肯定被提,事实上,正如傅瑞姆(John Frame)写道:“所有基督徒都相信被提。时代论观点的独特之处在于,在该观点中,被提是看不见的、秘密的。” (John M. Frame,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Belief. [Phillipsburg, NJ: P&R Publishing Company, 2013], 1089.)
[5] Horton, The Christian Faith, 935. 中译参考:《基督徒的信仰:天路客的系统神学》,美国麦种传道会。
[6] Riddlebarger, A Case For Amillennialism, 31.
[7] Hoekema, The Bible and the Future, 226-7. 这一点对无千禧年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正如霍克马所承认的那样,“如果......人们认为《启示录》20 章是在 19 章所述事件之后按时间顺序记述的,那么人们就会得出结论,《启示录》20 章 1-6 节的千年将在基督回归之后到来。”(974-983 页)。
[8] 后千禧年论者包括 Charles Hodge, Romans (reprint;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1972), 374; John Murray, The Epistles to the Romans, NIC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8), 2:96–98 页。无千禧年论者包括 Geerhardus Vos, Pauline Eschatology, 87–91; Kim Riddlebarger, A Case for Amillennialism: Understand the End Times (Grand Rapids: Baker, 2003), 180–94.
[9] Riddlebarger, A Case For Amillennialism, 31.
[10] Loraine Boettner, “A postmillennial Response [To Historic Premillennialism] in The Meaning of the Millennium: Four Views (Robert G. Clouse, ed.;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77), 47. A。此外,后千禧年论也有多种形式,既有清教徒和约拿单·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所持的后千禧年论,也有十九和二十世纪自由论者和社会福音传播者所持的后千禧年论。这里所解释的观点是近些年来日益流行的符合神学的基督教重建论者(Theonomic Christian Reconstructionists)所持的观点。
[11] Gentry, “Postmillennialism,” 52-53.
[12] Frame, Systematic Theology, 1088.
[13] Boettner, “Postmillennialism,” 122-123. 然而,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傅瑞姆(John Frame)写道:“大多数近代后千禧年论者都同意无千禧年论的观点,认为千禧年就是现在,即从耶稣升天到祂再来的这段时间。然而,一些后千禧年论者,特别是在较早的文献中,认为千禧年是这一时期的一部分,是基督再来之前的末期。” (Systematic Theology, 1088).
[14] 同上,117 页。
[15] Kenneth L. Gentry, He Shall Have Dominion: A Postmillennial Eschatology (3rd ed., Draper, VI: Apologetics Group Media, Gentry Family Trust, 2009), 119.
[16] 同上,119 页。. 另参 Boettner, “Postmillennialism,” 120. “随着世上越来越多的人归心基督教,这个时代逐渐融入千禧年时代。”
[17] Frame, Systematic Theology, 1090.
[18] George Eldon Ladd, “Historic Premillennialism,” in The Meaning of the Millennium: Four Views (Robert G. Clouse, ed.;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77), 17.
[19] Wayne Grudem,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Doctrin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94), 1112. 因此,历史性的前千禧年也是“大患难后千禧年”,即基督在大灾难之后再来。
[20] 同上。
[21] 同上。
[22] Frame, Systematic Theology, 1094.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Views of the Millenn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