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理解人格与世界观的一把钥匙
书评:小巴文克 著《人格与世界观》
2025-07-28
—— Dayo Adewoye

关于世界观的著作可谓浩如烟海,自雅各·瑟尼(James Sire)的《别有洞天:基督徒与现代思潮之比较》(The Universe Next Door ,1976 年出版)问世以来,基督徒越来越意识到,基督教不仅是一种宗教或信仰,更是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J. H. 巴文克(J. H. Bavinck,知名神学家赫尔曼·巴文克的侄子。为避免误解,下文将统一称之为“小巴文克”——译注)的《人格与世界观》(Personality and Worldview)虽非新作(初版于 1920 年),却为这个话题提供了独特视角。与其他同类著作不同,本书揭示了世界观与人类人格的内在关联,并有力论证了“唯有在基督教世界观中,人性才能真正绽放”这一核心命题。

个人、人性与世界观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世界观仅仅是建立在理性认知之上,那么最终只会变成观念之争,而对基督信仰的抵触也就变得难以理解了”(27 页)。耶稣称他自己(而非某种理论)为“真理”(约 14:6),这绝非偶然。基督教世界观的核心是一位有位格的神。因此,当世人敌视基督教信息时,我们不该简单归咎于他们无法理解我们讲道的逻辑。

当然,我们也有可能过于强调世界观与人格之间的联系,仿佛任何一种看法、制度或世界观,只不过是某个人心理状态的投射而已,这样一来,就根本没有必要去回应或反驳他人的观点。这种看法最终会滑向相对主义,认为真理或道德因人因地而不同:康德眼中的真理,对洛克(John Locke)来说可能是错误,对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则无关紧要;孔子认定的真理,甘地可能不会认同。每个人的“真理”似乎都一样有效。“所谓真理只是对我个人有效,它正好符合我的性格,我需要它,而别人却可能一笑置之”(29 页)。可惜的是,这种态度最终只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正如作者指出的:“这还将吞噬一切规范: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标准、自己的领悟行事,因为既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的标准。相对主义对每一个真诚且有道德追求的人而言,都是致命的威胁。”(29 页)

因此,我们必须同时坚持两个重点:一方面,世界观可以建立在理性论证和对真理的探求之上;另一方面,世界观也确实反映出其倡导者和思想家的性格特质。

是“看待世界的方式”还是“世界观”?这有区别吗?

小巴文克提出的一个重要洞见,是他所说的“看待世界的方式”(worldvision)与我们熟知的“世界观”(worldview)之间的关系。不同于许多对世界观的分析,小巴文克指出,人还有一种“直觉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受人的性格和天性影响,甚至在人开始有意识地思考世界之前,它就已经悄然成形。换句话说,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早在童年时期就已开始构建。“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吸收父母和老师所传递的想法;这些观点会逐渐融入他心中,帮助他形成一种直觉看待世界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会将像指南针一样,引导他的人生”(33-34 页)。

然而,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完整,不能充分反映真实的世界。因此,我们必须从这种主观的、初级的生命视角,过渡到一种更为客观的世界观。而这种转变的实现,需要“大量的思考、安静的默想,以及对现实的客观反思”。与童年早期自然形成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真正的世界观“由论证和动机支撑,它披上了理性的外衣,由逻辑结构所支撑。”(第 34 页)

《人格与世界观》(Personality and Worldview

小巴文克(J. H. Bavinck)著

当代福音派对于“世界观”的理解并不一致。很多人对其定义不尽相同,甚至有人认为这个词在理解现实世界时毫无帮助。

在这本书中,小巴文克深入探讨了人类灵魂、独特人格与世界观之间的关系。他既承认世界观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世界观若被误用可能带来的危害。

 

十架路出版社,208 页

在从“看待世界的方式”过渡到“世界观”这一充满挑战的转变过程中,人格的某些特质始终留存。正如小巴文克强调的那样,从哲学史上众多思想家的人生中,我们也能清楚看到这一点:无论是孔子、古希腊哲人,还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等西方思想家,他们的哲学系统与他们个人的性格气质密切相关。

罪扭曲了人的灵魂

小巴文克进一步探讨人类灵魂的功能或能力,以及这些功能如何帮助理解世界。

这些功能包括:接收功能——灵魂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收印象;保存功能——灵魂保存先前接收到的图像,尤其是通过记忆接收到的图像;连接能力——将过去的图像与现在的印象连接起来;评估能力——灵魂不仅接收事实,还对事实做出主观判断。最后,灵魂具有渴望的能力。它怀揣理想、愿望和希望,并以重塑世界为目标追求这些愿景。

然而,罪是扭曲灵魂的元凶。无论是灵魂各功能间的冲突,还是“爱神、爱人、爱己三重冲动间的失衡,罪都制造了不和谐。罪分裂了人格,破坏了这种和谐关系。这三重本不互相排斥的倾向彼此冲突对立之时,罪就发生了”(55 页)。

二元论的恒久困境

人类的世界观正反映出这种内在人格的失衡与扭曲。既然每种世界观都带有人格的印记,它们自然也无法摆脱人格所受的局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许多宗教和思想体系中所表现出的二元论中看得特别清楚,尤其是灵魂与物质的对立:无论是泛灵信仰(例如许多非洲宗教)、波斯宗教、印度教,还是柏拉图主义,都深受其影响。

小巴文克写道:“二元论承认人类的二重性,将这种二重性上升为一种宇宙力量,并接受这种对立……二元论瓦解人格。它使人格逐渐分崩离析,将人类灵魂撕成碎片”(72 页)。作为一种世界观,二元论对人格的塑造极具破坏力,因为它让人无法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而对人格发展至关重要。它“制造出一种属灵的贵族阶层,使人摆脱一切牵连,独自沉溺于对永恒的思索”(73 页)。

基督教与二元论的处理方式则截然不同。后者试图透过逃避某一部分受造界(即“物质”)来对付罪的问题,而基督教则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基督教无条件地承认这可怕的对立存在。它将善与恶、痛苦与喜乐,清晰而不可调和地置于彼此对立的位置,并不试图在它们之间搭建桥梁。然而,它却以全部的力量抵挡二元论。首先,它郑重指出:恶并非永恒存在,也不是源自于神;恶不是物质世界的属性,也不是根植于物质之中。恶是道德秩序的崩坏,是人类灵魂内在方向的偏差,它不是一种新的受造物”(76–77 页)。

而我们发现,这种片面性贯穿于西方思想的整个历史中。

小巴文克评析:不完整思想的巡礼

他首先考察了经验主义的发展,这一思潮代表人物包括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约翰·洛克、大卫·休谟(David Hume)等。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完全依赖于感官经验的输入。然而,作为一种世界观,它存在明显缺陷:它无法为道德规范提供基础,因为伦理无法像颜色或声音那样通过感官来感知。

当经验主义在英国盛行时,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的思想家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不足。与经验主义者类似,理性主义者(如勒内·笛卡尔 [Rene Descartes] 和斯宾诺莎 )同样渴望建立一种无可置疑的真理体系。他们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作为通向真理的路径。然而,正如经验主义一样,理性主义最终也失败了,因为它忽略了灵魂中的关键面向,如感受、意志和感官知觉,从而扭曲了人性,破坏了人格的完整性。

面对这两种抽象而非人格化的理论,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试图提供一种更关注人格的哲学。他强调,人类之所以能有意义地生活,是因为我们必须坚持某些信念:如道德责任、自由、神的存在、灵魂不朽。这些不是来自经验,也无法由逻辑推导,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些信念,人生将变得无法承受。

然而,这种思路仍不够充分。人的灵魂渴望的并不只是一个假设的神,而是真实的神。正如保罗提醒我们的,人不是不知道神,而是故意压制对神的认识(罗 1:18–23)。因此,人最终扭曲了他们本已知道的那位神。换句话说,任何把“神”当作理论假设或哲学概念来处理的世界观或哲学体系,都无法满足人心深处的渴望。它违背了人类的意识结构。

建设性的基督教批判

值得注意的是,小巴文克在评析各类思想流派时,始终保持一种敬重而审慎的态度。他并不将这些思想视为一无是处的错误体系,而是将它们看作不完整的观念,其中依然闪耀着上帝真理的微光。

然而他也正确地指出,非基督教的思想体系终究无法达到真理的全貌,因为人在堕落之后,其理性已无法自行通达真理。“这是因为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思想已不再纯净。在所有的思考与认识中,人都被那捆绑他灵魂的邪恶之力所蒙蔽。他无法以不带偏见的方式去思考人生和世界的问题;同时他的人格又是不完整的,所以,他的世界观也就不可能是真实的”(158 页)。

因此,基督教关于堕落的教义,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神学命题,而是一个切实影响我们思想方式的现实真理。作为堕落之人,我们唯有靠神的启示才能正确地思想(诗 119:105;提后 3:16-17)。

小巴文克的写作显示出他对思想史脉络的深刻洞察,尤其能敏锐看出不同观念是如何诞生的,又如何对世代产生影响。他的文笔优美,即使是译本仍不失风采,这让我不禁展开联想,如果读原文荷兰语会是怎样一种享受!

思想(或不思想)塑造我们的生活

小巴文克也十分强调世界观在实践层面的深远影响。毫无疑问,南希·皮尔西(Nancy Pearcey)、雅各·瑟尼(James Sire)、查尔斯·寇尔森(Charles Colson)、布莱恩·沃尔什(Brian Walsh)等人,在各自的作品中都一再强调:世界观绝不是死气沉沉的抽象学说。它们能深刻地影响现实生活。这也令人想起J. G. 梅钦(J. G. Machen)在 1912 年关于“反智型基督教的危害”的演讲中的名言:“今天或许只是学院里的一场学术讨论,明天就可能驱动军队、颠覆帝国。”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小巴文克这本书已有数十年历史,他的话语却依然切中时弊:“世界观的力量十分强大,它可以造就人,也可以让人彻底崩塌。它可以撕裂人的生命,摧毁人,使所有的规范四分五裂。这种影响也许不会立刻在他生活的细节中体现出来,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世界观的后果会分外清晰地得到证实”(177 页)。

真理使尔自由

“真理并不是一种理论,锁在不见天日的藏宝箱里。真理有实际的价值。它能揭示你生命方向的谬误,将你提升至更高境界。它为你的行为划定界限,评判你内心最隐秘的倾向。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展现了你的人格,让你平静地蹒跚前行,然而真理粉碎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真理向你显明客观的现实,并以强大的力量使我们按照它的要求来塑造生命。真理让你的内心获得巨大的自由,它让你摆脱了隐藏在人格中的软弱和错误的力量。人格紧紧抓住真理,才得以提升”(36–37 页)。

不过,小巴文克也提醒我们,真理并非一次把握就万事大吉。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渴慕真理,追求真理。

他的祷告很好地体现了这份渴望:“愿我们内心都渴慕真理,因为真理本身的宝贵,也因为我们整个人生必须建立在真理之上,并让真理将我们从自我囚笼中释放出来。那信靠真理、行在真理中的人,必得自由”(40  页)。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非洲福音联盟英文网站:A Tool for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and Worldview.

Dayo Adewoye(达哟·阿德沃叶)是一个基督徒作家,生活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Lagos, Nigeria)。
标签
世界观
小巴文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