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鲜活的以扫
书评:亚历克斯·杜克 著《从伊甸园到埃及》
2025-07-31
—— Andrew Spencer

若将圣经神学比作晚宴的宾客,你大概会以为它要穿着三件套西装、蓄着浓密胡须、操着荷兰口音登场。不论是魏司坚(Geerhardus Vos)那本开创性的《圣经神学》,还是《新圣经神学研究》(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系列中不断增加的灰封面著作,圣经神学总显得很高大上。当年在神学院,圣经神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但这方面的著作大多更适合学者牧师研读,平信徒望尘莫及。

当播客《圣经漫谈》(Bible Talk)主持人、牧师亚历克斯·杜克(Alex Duke)写下《从伊甸园到埃及:创世记导读》(From Eden to Egypt: A Guided Tour of Genesis)时,特意采用了平易近人的写作方式。他笔下的圣经神学不像正襟危坐的学者,而更像一位穿着休闲衬衫、在户外烧烤时和你轻松聊天的朋友。最终呈现的是一本既忠实于圣经原意、神学严谨,又生动有趣的书。

杜克的目标是写一本“给普通人看的创世记导读”(6 页)。他想告诉读者,圣经神学并不是书呆子的专利,“普通人也能理解、享受圣经的丰富内涵”(2 页)。尽管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触及了摩西这部杰作的皮毛”,但这本导读确实帮助读者理清了圣经中这部重要书卷的核心脉络(10 页)。

《从伊甸园到埃及:创世记导读》

亚历克斯·杜克(Alex Duke)

圣经是跨越数千年、由数十位作者共同讲述的一个完整故事。作为基督徒,我们知道自己“应该”相信这一点——所以我们也确实相信了。但说实话,当我们翻开圣经,往往会“跟丢剧情”,特别是在阅读《创世记》里那些陌生、奇特的事件时。

在《从伊甸到埃及》中,亚历克斯·杜克引导普通基督徒开展一段探微之旅,带我们走进这些奇妙的故事,让人(或许是第一次)看见:这一切之所以存在,都是有原因的。

 

宗德万反思出版社(Zondervan Reflective) 256 页

圣经神学正在升温

圣经神学正当其时,这是件好事。我小时候在主日学里反复听到的总是那几个经典故事:大卫击杀歌利亚、以利亚在迦密山降火、瘫子的朋友们拆穿屋顶让他得医治。我也确实相信这些故事是真的。但我那时以为,这些故事主要是为了教导我如何做个更好的人,而不是要让我看见上帝在历史中奇妙的作为。

虽然我知道这些故事都是真的,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它们在整本圣经的“大叙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直到我读了阿尔伯特·沃尔特斯(Albert Wolters) 的《创造复得》(Creation Regained),我才终于理解了圣经的整体蓝图。

我的孩子们就比我幸运得多,这得益于近年来圣经神学的发展。他们从小听人给他们读 《耶稣故事圣经》(The Jesus Storybook Bible),(有时还是大卫·苏切特[David Suchet] 朗读的版本);他们跟着安德鲁·彼得森(Andrew Peterson) 一起唱《看哪﹐神的羔羊》(Behold the Lamb of God) ,看基督的道成肉身如何连结上帝整个救赎历史;他们坐在我的主日学课堂上,听我用 安德鲁·威尔逊(Andrew Wilson) 的《万物之神》(God of All Things )讲解预表是怎么回事。正因如此,当我把汤姆·施赖纳(Tom Schreiner) 的《美轮美奂之君王》(The King in His Beauty) 放进他们的高中阅读书单时,他们虽觉得有点难,却不会一头雾水。

但对于那些没有从小在餐桌上讨论“互文性”和“预表学”的成年人和青少年来说,要从这些启蒙读物,直接跨越到斯蒂芬·登普斯特(Stephen Dempster)在《王权与王朝》(Dominion and Dynasty) 那样的学术专著实在困难。而《从伊甸到埃及》正是带领他们领略圣经神学之美的理想入门书。

理解以扫

本书卷首语,竟然来自黑色喜剧《冰血暴》(Fargo)。读到这里,读者大概会想:这本书要么会大获成功,要么会沦为轻浮之作。但亚历克斯·杜克成功地驾驭住了这种风格。

在讲解《创世记》时,他巧妙穿插流行文化元素,让古老的叙事变得鲜活有趣。虽然我向来对当代乡村音乐敬而远之(或许带着几分傲慢),但当杜克用蒂姆·麦格罗(Tim McGraw)和布拉德·佩斯利(Brad Paisley)的歌词来展开雅各与以扫的恩怨时,以扫的形象立刻生动起来。这些现代歌词非但不显轻浮,反而提醒我们:雅各和以扫是和我们一样的真实人物,他们的生命故事与我们的经历何其相似。

突然间,以扫不再只是那个傻到为了一碗红豆汤放弃长子名分的抽象人物。他成了我身边那些人的真实写照:他们离开上帝后,生活反而过得相当滋润。

正如杜克所指出的:“我们常以为,人最糟糕的结局莫过于背叛上帝、四处碰壁,最终不得不收拾自己制造的烂摊子”(170 页)。以扫就是这样一个人,而我们也常常把他定格在这个“毛茸茸的猎人”的形象上。

但在《创世记》的结尾,以扫的生活从物质层面来看,似乎已经走上正轨。他与那个他曾扬言要杀害的兄弟和好了。尽管他失去了父亲的祝福和产业,但他的财富多到足以拒绝雅各送上的丰厚礼物。

然而杜克提醒我们:

最糟糕的事,不是悖逆神、让生活陷入混乱;最糟糕的,是对神冷漠,在那些不重要的领域享受平安富足。——这就是以扫故事的真正教训。(171 页)

这样的分析让以扫从雅各故事的背景板中走出来,从平面素描变成了立体人物形象。霎那间,摩西在《创世记》36 章详细记载以扫后裔的用意就豁然开朗了。以扫虽然不是主角,却给我们上了重要一课。

鲜活叙事

《创世记》这卷书我读过几十遍,研究过也教过。但《从伊甸到埃及》这本书让《创世记》变得鲜活生动,这种体验我从未有过。虽然它远不算详尽,却具有改变生命的潜力。圣经本身足够清晰,普通人阅读就能获益匪浅。但神也确实赐下了教师,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祂的话语(罗 12:6–7)。杜克就是借着这本书,对广大读者施教。

看到学术出版社不断推出圣经神学著作,我满怀期待,但更令我振奋的是像本书这样的作品——它们将圣经神学这部辉煌交响乐精心编排成普通人也能吟唱的旋律。我期待杜克和其他作者继续以这种“平信徒视角”阐释圣经神学。《从伊甸到埃及》值得放在每位牧师的案头,也值得每一位渴望更深入理解《创世记》的基督徒珍藏家中。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How I Saw Esau in 3 Dimensions

Andrew Spencer(安德鲁·斯宾塞)博士毕业于东南浸信会神学院,目前和家人一起住在密歇根州的门罗,参加克罗斯泊因特教会(Crosspointe Church)。他常在“伦理与文化”( Ethics and Culture)网站上发表文章。
标签
创世记
书评